天公不造美 拼搏創明天

四澳人國際殘疾技能賽放異彩
05/05/2016
26341
收藏
分享
四澳人國際殘疾技能賽放異彩
四澳人國際殘疾技能賽放異彩
四澳人國際殘疾技能賽放異彩
四澳人國際殘疾技能賽放異彩
四澳人國際殘疾技能賽放異彩
四澳人國際殘疾技能賽放異彩

本澳一個「殘疾人士技能大賽代表團」,參加在法國波爾多舉行、被譽為「殘疾人士技能奧運會」的「第九屆國際殘疾人士技能大賽」中,取得兩銀一銅佳績,亦是澳門代表隊歷史上最好成績,賽事證明本澳職業技能水平,可與國際媲美。四名身殘志不殘的男女,只因天公在他們出生時少給了一點,致令人生路上阻礙重重,但沒有放棄已是成功了一半,一次國際性的技能大賽,讓他們迸發出擋也不擋住的生命能量;惟摘下獎項的背後,四人如何由身體桎梏中一路走來,且聽聽他們的心聲呼喚……

四名本澳男女在「第九屆國際殘疾人士技能大賽」中,取得兩銀一銅佳績,左至右依次為郭社煊、黃華英、蘇迪。(周婉茵攝)

「國際殘疾人士技能大賽」是復康界四年一度盛事,旨在彰顯和表揚殘疾人士在工作及生活技能方面的能力與才華,積極宣揚「平等參與、傷健共融」。本屆於今年3月25及26日在法國波爾多舉行,本澳派出代表隊參加是次國際比賽,共計16個項目,包括女服裁製、男服裁製、海報設計、英文文字處理等。

澳門代表團由澳門明愛、勞工事務局、社會工作局組織,澳門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協辦,並負責四個項目的選手甄選及賽前培訓,鞏固他們的技能。除參賽選手外,代表團另有九名專家,當中六名是澳門生產力中心的導師,隨行出任大會裁判。

四名獲獎殘疾人士,分別是「電子體育運動」獲銀牌的蘇迪、「女服裁製」銀牌得主李蓮生、「男服裁製」銅牌的郭社煊,以及「廢物再造」取得澳門區優異獎的黃華英。他們接受本報訪問時坦言,要發展自己的事業、興趣,都面對不同的阻礙,但所幸比賽提供發揮的平台,證明他們一樣可以在社會中發光發亮。

「電子體育運動」獲銀牌得主蘇迪 「打機」潛能有待開發

很多年輕人都喜歡玩電子競技遊戲,23歲的蘇迪亦不例外。天生有肢體障礙,手腕及手指無法如常人般靈活,亦要坐輪椅出行;口齒不清,說話要比常人花費多幾倍氣力。身體受限,興趣亦受限,打球、跑步等體育運動,對他而言,遙不可及,然而靠著雙手,在電競遊戲中,蘇迪闖出一片天,更在殘疾人士技能大賽中,在「電子體育運動」項目,為澳門贏得銀牌。

蘇迪手指及手腕不靈活,使用電腦亦要比平常人花更多氣力。(周婉茵攝)

比賽項目「電子體育運動」,其實是指電子競技遊戲,一般而言,賽前主辦方會指定一款遊戲,方便參賽者提早備戰。蘇迪稱,身體所限,自己無法駕馭速度類的遊戲,但可專攻策略類遊戲,而他參與的賽事,則是一款卡牌遊戲,需要玩家運用策略取勝。

此前,他從未接觸過該款遊戲,而由訓練到比賽,只有短短四個月,加上面對來自世界各地的強勁對手,蘇迪自言比賽期間,心情非常緊張,過程中更曾病倒,但仍堅持出賽,最終第一次參賽,即贏得獎牌。被問到今次遠赴法國參賽的得著,他豁達地說:「贏咗,我...覺得...開心,輸咗,我都...開心,因為,可以...學到...人哋嘅......長處。」

談夢想,蘇迪說離他有點遙遠,他坦言,對於自己身體有缺陷,無法正常「郁動」感到遺憾:「我唔可以...好似普通人咁...可以喺...籃球場...同人打波....,仲有跑步。」說著,他的眼眶泛紅,聲音哽咽,幾乎忍不著淚水:「但我...仍然可以...靠自己雙手....,搵到滿足感。」蘇迪的導師認為,他的「轉數」靈活,希望當局能提供協助,讓他不止運用在「打機」上,而開發更多其他潛力。

「女服裁製」銀牌得主李蓮生 重拾昔日夢想

「參加比賽,得到家人、朋友嘅鼓勵,比攞到獎更開心。」聾啞人士李蓮生,靠著手語翻譯人員,說出她參加殘疾人士技能大賽的感受。年輕時已對製作衣服很感興趣,李蓮生說,礙於客觀環境,興趣始終無法實踐,但借助今次殘疾人技能大賽,最終能重拾昔日興趣,獲得「女服裁製」項目的銀牌之餘,更大收穫是得到家人及朋友,對自己興趣的支持與鼓勵。

李蓮生透露,每當看到服裝店展示的時裝,會思考衣服要如何裁製,年輕時,又常常想為年幼的女兒,親自設計及製作衣服,但終究只是空想。年輕時曾在製衣廠工作一段時間,理應可以有實踐機會,但她卻稱,事實並非如此:「搵食唔同興趣(口架)。」

在製衣廠內,只能負責其中一個工序,根本無緣製造一件完整衣服,不符合她的期望,再者,後來結婚生子,需要照顧家庭,更換了新工作。人生走上新階段,就與興趣漸行漸遠。故此,她坦言很慶幸能靠比賽,讓她可以一圓昔日夢想。

李蓮生(前)在賽事中正進行女服裁製準備工作。(受訪者提供圖片)

被問到日後會否在製作衣服的道路上,繼續前進,李蓮生稱,過往準備比賽時,事業家庭與興趣之間,無法兼顧,練習時間並不足夠,坦言或要等到退休後,才有時間、添置工具,繼續興趣。

「廢物再造」澳門區優異獎得主黃華英 黃華英的第二生命

肢體殘障的黃華英一開始接觸手工藝,起初只為打發時間,後來愈做愈多,做手工藝變成了她生活一部分。每當團體有義賣活動,她第一時間參與製作,每次「藝墟」招募攤主,她又積極地年年參加。做手工藝傷身傷神,黃華英坦言,年紀漸長,體力不復從前,但仍然堅持用一雙巧手,創造更多作品:「很享受完成一件作品嘅滿足感。」

黃華英曾在世博的攤位上展出其草編手工藝品。(互聯網圖片)

今次是黃華英第二次參加比賽,獲獎而歸,但她心情沒有特別興奮,因為製作手工藝,早已是第二生命。黃華英說,她十年前開始接觸手工,自己不良於行,要坐輪椅出入,加上租住的地方空間不大,故此,即使喜歡做手工,亦不敢製造太多,怕佔用空間。後來,她成功申請入住社屋,終於可以放下憂慮,安心發展自己的興趣,亦總算有地方可安放自己的作品。

黃華英製造的手工藝品種類繁多,燭臺、玩偶等擺設品都難不倒她,而她不單止是默默「閉門造車」,只要有社團舉辦義賣活動,她都會義不容辭,製造手工藝品無償捐出。此外,亦靠著專長自力更生,在藝墟擺攤幫補收入外,亦與公眾分享她的作品;年近60歲,黃華英坦言「唔知仲可以做幾耐」,然而製造手工藝讓她活出自己,故她希望能再接再厲,做出更多作品。

「男服裁製」銅牌得主郭社煊 「西裝友」為比賽重出江湖

上世紀80年代,紡織業是澳門經濟支柱之一,製衣廠遍地開花,職工無數,郭社煊就是其中一個。時移世易,產業結構翻天覆地轉變,郭社煊無奈轉業;然而,靠著殘疾人技能大賽,他再次重操舊業,一舉拿下了「男服裁製」賽事的銅牌,亦尋回昔日在製衣廠內工作的回憶。

郭社煊正進行男服裁製賽事。(受訪者提供圖片)

郭社煊在製衣廠做了20多年,他說,以前是專門負責縫製西裝,製作西裝外套、西褲,都是他的「拿手」本領,後來行業式微,本澳製衣廠陸續遷往內地,人到中年亦只能轉業。他說,放下舊業已經有一段長時間,技能亦已生疏,但由於殘疾人士技能大賽擺在眼前,他心底希望試一試,故又重新接觸製衣業。

比賽的要求,要在六小時內,按照主辦方提供樣式,製作出一套一模一樣的西裝,郭社煊稱是「又要快、又要靚」,難度甚高。故此,雖然過去是個熟手師傅,但還是要參加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開設的賽前訓練,做好事前準備。

在上屆比賽中,他與獎牌擦身而過,只得第四名,惟在今次比賽中,終於成功拿下銅牌,為澳門爭光。既然在製衣中尋回自信及滿足,被問到會否重操舊業,郭社煊則搖搖頭,坦言製衣業在澳門已難生存,又笑言自己是「50後」,他稱:「差不多時候要退休!」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