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司:《民防綱要法》有明確訂定

突發安全事件≠遊行示威
22/07/2019
21307
收藏
分享
突發安全事件≠遊行示威

自保安當局提出《民防綱要法》法案第25條新的條文表述建議後,社會各界亦陸續表達其關注和意見,然而近日有報章採訪個別人士,對此提出的一些疑問和評論指出,將來《民防綱要法》及《突發公共事件下妨害公共安全、秩序與安寧罪》(俗稱《謠言罪》),都適用於遊行示威活動,更有意見將法案與現行的《內部保安綱要法》相提並論。保安司司長辦公室昨(21)日發出新聞稿,認為有需要就法案的內容與上述《內部保安綱要法》的關係作必要的解釋和說明。.

根據《民防綱要法》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定義,即「突然發生並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或嚴重社會危害,並危及公共安全和環境保護的緊急事件」。合法的集會和示威權受到《基本法》和現行法律認可本身並不為社會和個人安全帶來危害,因此不屬於法案所指的「突發公共事件」。

但是,假如集會或示威當天正值颱風迫近,並在集會示威活動進行期間,當局改發八號風球甚至更高風球,同時宣布進入「即時預防或更高級別」的民防事件狀態,民防架構隨即啟動進行應對。又或者,集會示威活動期間,並沒有颱風迫近,而是由於人為或非人為的因素,突然出現嚴重意外,例如因個別人士在行進中跌倒,發生了大規模人群踐踏、並造成大量人員傷亡的嚴重事件,這便是法案所指的「突發公共事件」中的「社會安全事件」,依照法案規定,如果其嚴重程度達到引發搶救災害、災難、甚至其他更嚴重的情況而需要開展「即時預防」的狀態,那麼就需要以法定的方式啟動民防架構,相關的成員部門自然有責任介入應對救援善後。

在上述「自然災害」和「社會安全事件」狀態持續的這個時候,如果在場有人蓄意造謠指現場被放置炸彈,便足以為當時正面臨颱風威脅或剛遭遇踩踏事件的集會示威現場帶來更大的恐慌,引致現場更加混亂,妨礙當局的應對行動,亦對現場人士構成更大的安全威脅,故造謠者很有可能已觸犯《謠言罪》。

第25條適用時機、對象嚴格限定

由上述例子可見,《謠言罪》的使用,將被嚴格限定於「突發公共事件」發展至「即時預防或更高級別」狀態期間,而宣布進入上述狀態的工作需要嚴格依照法定的程序和標準而進行,並不能隨意宣布進入相關狀態。只要有關狀態被當局宣告解除、回復至「一般」或「預防」狀態時,該罪名便不能用於針對此後發生的故意造謠傳謠行為。

同時,謠言亦被限定必須「與突發公共事件及其應對行動有關」,且「客觀上足以引起公眾恐慌」的虛假資訊。在上述例子中,造謠者趁亂散布與在場眾人安危相關的虛假資訊,在場人群一旦受之影響,再度慌亂走避,其後果相信一般人也可想而知。

而且,有關罪名也把行為人的犯罪意圖嚴格限定在「故意」,也即「存心引起公眾恐慌」,或「明知後果仍散布虛假資訊,任由引致社會恐慌」兩類人。從例子顯然易見,造謠者蓄意要藉謠言引起在場人士更大恐慌,體現其對擾亂公共安全、秩序和安寧的決意和惡性。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