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門,若問要最多人供奉的神明,相信非「土地神」莫屬,幾乎所有居民、商號門外都安奉土地神。
澳門作為中華文化根深葉茂的地方,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各地華人將家鄉的土神和信俗帶到澳門,形成歷史悠久、獨特鮮明的土地信俗文化。2017年,特區政府將土地信俗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2021年,國務院將其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沙梨頭土地廟,位於澳門沙梨頭,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廟宇,背靠土山,前臨淺灣,建築風格古樸莊嚴,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廟內包括醫靈殿、水月宮、觀音巖等多個建築,統稱為「永福古社」。
雀仔園福德祠被評為澳門文物建築,是一座充滿故事與傳奇的古剎,始建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雖歷經風雨洗禮,但仍屹立不倒,成為雀仔園區唯一的土地廟,祠內供奉福德正神、媽祖、財帛星君、玄壇及太歲等神祇,並保存了多個歷年由雀仔園坊眾捐贈的匾額、對聯、香案及香爐等器物,默默守護著這一方水土和百姓的安寧。
在澳門半島蜿蜒的街巷間,一縷縷手工神香的輕煙飄散百年。從沙梨頭曬香場的斑駁磚牆,到十月初五街老字號門市的檀香餘韻,神香業曾是這座城市跳動的經濟脈搏,亦是中西文明交織的無聲見證。
在澳門的眾多街道中,十月初五街無疑是一條充滿歷史韻味的老街。
木箱裡彩麵翻飛的魔術時刻,終究淹沒在噴水池的車水馬龍裡。翻閱阿正漫畫集《昔日風情一漫畫澳門街》,那些在橫街窄巷綻放的麵粉公仔,恍如昨日重現。
澳門神香串聯起信仰的經緯,從物質工藝到精神實踐,從本土儀典到跨文明對話,香煙裊裊間,既維繫著華人社群的歷史記憶,也見證了這座城市作為文化熔爐的獨特使命。
農曆新年賀歲片《哪吒之魔童鬧海》挺進全球票房前十,哪吒成為國人炙手可熱的「百億男主」,作為中國古代的神祇,信俗遍布全國,當然也少不了澳門。在聞名全球的大三巴牌坊旁,座落著一座古樸的、獨立的小廟,這便是澳門著名的哪吒廟。
在2005年7月15日舉行的第29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澳門歷史城區榮耀地獲得了21個成員國的一致認可,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境內的第31處世界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