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回顧 經貿篇

經貿發展70年 貨通四海 再造世界
27/09/2019
20843
收藏
分享

新中國成立至今,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了牽引力。從1950年貨物進出口額僅11.3億美元,到2018年超過4.6萬億美元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中國逐步成為貿易大國。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教授、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毛艷華在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從宏觀意義講,中國外貿發展主要得益於三個方面,一是改革開放,二是加入WTO,三是全球化。改革開放讓中國擺脫了跟全球經濟的隔離狀態,入世令中國跟國際接軌,而全球化帶來了外資企業。

服務貿易結構不斷優化

毛艷華指,貨物貿易方面,我國從依賴出口和追求貿易順差導致產業創新能力不足,處於價值鏈末端,到如今貿易結構不斷優化,重視以技術創新和品牌設計推動貿易高質量發展。服務貿易領域,我國跟全球唯一一個服務貿易逾10,000億美元的美國比還有很大差距。以前集中在傳統領域,比如旅遊和運輸等,缺乏金融、保險等知識密集型行業。如今我們在通信、軟件和信息技術等方面逐漸展現優勢,這說明國家的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政策取得了不錯成效。

自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先後有100多個國家與國際組織加入。毛艷華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在中國貿易發展中具有獨特條件。港澳是自由港,珠三角是開放前沿地區。深圳港、香港港和廣州港都位居全球集裝箱吞吐量排名前10。粵港澳地區在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推動國家貿易增長方面作用還是很明顯的,而且廣東地區「一帶一路」貿易增長速度比整體貿易要快。

亞投行為多邊治理體系提供典範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又一重大倡議。毛艷華指,亞洲地區基礎設施未來投資缺口很大,每年高達1.5萬億美元。現有國際金融體系融資平台遠滿足不了,亞洲開發銀行一年也就幾千億美元。中國倡導成立亞投行抓住了關鍵一點——基礎設施和公共產品方面發展中國家非常缺乏。所以,亞投行的成立不僅是對「一帶一路」的支援,也提供了多邊治理體系的典範。

自貿區是未來開放型經濟試驗田

自貿試驗區的目標是打造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功能是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及發展新途徑,核心任務是制度創新,因此自貿區對於我國經貿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毛艷華稱,過去五年我們基本上形成了一套自主性、開放性的經濟體制,尤其在投資管理、負面清單、貿易便利化以及跨境金融等方面。他認為,自貿區下一步目標是實施差異化的制度創新探索,成為我國未來開放型經濟的試驗田,為新一輪改革開放進行壓力測試。

對於國家提出要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對標世界一流灣區發展,毛艷華分享了自己考察紐約灣區的體會。他認為,灣區經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高級型態,也是現代市場經濟實踐最完美的地方。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通過法律、契約、信用來保障市場機制的有效性,這也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追求的目標。紐約灣區對於我們的啟示就是要更好地發揮市場的機製作用,重視培育人文素養,不斷完善法律體系,更要有市場化和國際化的環境。

過去70年,中國經貿的發展遠非一帆風順。但不管困難有多大,中國始終都能穩紮穩打、克服難關,體現了極強的韌性。究其原因,毛艷華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第一,不斷深化改革開放促進了經濟快速發展。經濟實力上升,國家抗風險的能力自然就會增強。第二,在尊重市場經濟體制高效配置資源的同時,我們沒有忘記發揮政府的積極宏觀調控作用。這個是我們的發展特色,事實也證明中國這種發展模式非常有效。許多西方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也都是認可這一點的,比如斯賓塞等。

第三,中國是大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我們在漸進式發展調整方面有自信可以依賴梯度和韌性。比如,沿海勞動力成本升高,出口導向模式發展遇到瓶頸,產業就可以轉移到中西部或者其他地方。這就是大國經濟的典型特徵,保證了我們的產品可以在全球中一直具備競爭力。像亞洲四小龍之一日本,很快就發展飽和,再也沒有空間。第四,我們推行漸進性試驗探索,像早期的經濟特區,後來的開發區和保稅區,現在的自貿區等等。經驗積累和模式探索對於中國經濟的韌性也非常重要。

(編輯:李世達)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