紓困的邏輯
17/08/2020
10326
收藏
分享
紓困的邏輯
紓困的邏輯

如果失業能比就業領到更多的錢,你還願意回上班嗎?美國新一輪紓困計劃仍在卡關之中,原因在於過去美國政府已花了太多的錢,特朗普想要花一點,但民主黨及民眾不答應。民主黨不用對邦預算負責,自然是可以慷他人之慨;對民眾言,疫情沒有好轉,經濟沒有復蘇,領到的補助變少了,飯要吃,孩子要養,怎麼辦?

美國政府推出的失業補助計劃到上月31日結束,民主共和兩黨仍然未就新一輪紓困達成共識。在野的民主黨開出一份總額達3.2萬億美元的《英雄法案》 ,當中保留了每周600美元的失業補助;共和黨掌握的參議院則通過了一份總額一萬美元的 《治癒法案》 ,計劃將600美元補助減至400美元,由聯邦政府出300美元,州政府出剩下100的美元。兩黨經過多次談判,未能在國會休會前將2.2萬億美元的差距縮小,特朗普必須以行政命令方式延長紓困,失業補助暫時降至400美元。

因此,8月第一周美國申領失業補助人口首次低於100萬人,不是經濟復蘇了,而是大家覺得應該要去找工作了。其實,如果以加州的最低時薪計算,每周600元已經比一個全職工作者的最低周薪要高出不少。

並不是說人們一定寧願偷懶而不願意去找工作,而是確實有不少人,在疫情發生後可支配所得增加了,要交的稅、應該付出的勞力卻更少了。譬如政府的薪資補貼,不會計算你原本應該領到多薪水;譬如公司企業允許你在家工作,薪水照領,過去要花費的交通、住宿及外食的成本卻都下來了,甚至有些工作還會更加輕鬆。這些人與其他沒那麼幸運,沒有辦法在家工作、領不到政府補貼的人一樣,仍然會覺得自己是受害者。

其實,全世界大撒幣紓困的政府不只美國,而如何在有效紓困及確保民眾的就業積極性方面取得平衡,卻是每個政府共通的難題。失業補助金太過慷慨,失業率降不下去,想要營業的企業就請不到人,整體經濟要邁向復蘇就更加困難,失業補助金太低,民眾無法度過難關,企業同樣開不了工,更多人可能上街示威,左右為難。

民主黨眾院領袖佩洛西說, 「我們有道德義務共和黨達成共識」 ,這個 「道德義務」指的或許不是公平或合理,而是一個交代。特別是在選戰進入倒數100天的此刻。至於美國經濟如何恢復,就是選戰以後的事。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