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偉業】團結一心 抗日救國

大時代下的澳門記憶
02/07/2021
1030180
收藏
分享
大時代下的澳門記憶
大時代下的澳門記憶
大時代下的澳門記憶
大時代下的澳門記憶
大時代下的澳門記憶
大時代下的澳門記憶
大時代下的澳門記憶

澳門四界救災會回國服務團編的《戰訊》。(口述歷史協會提供圖片)

1938年8月,旅澳中國青年鄉村服務團出發前合影。(口述歷史協會提供圖片)

自中國共產黨於1921年成立後,共產黨的思想與精神傳入澳門,愈來愈多志同道合的人士為救國救亡團結在一起,為抗日與解放事業作出重要犧牲與貢獻。抗日時期共產黨組織在澳門的發展,更為今日澳門的繁榮穩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澳門口述歷史協會理事長江淳近日接受本報訪問,梳理了共產黨抗日時期在澳的發展足跡,作為大後方的澳門為抗日救國運動出心出力,無論是運送物資、營救愛國人士及傳遞訊息,都為抗戰勝利及後來的解放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發生於1927年的「四一五」事變,令澳門成為中共革命活動的基地之一。當年中共廣東區委指示楊殷,安排黨的工人運動骨幹到澳門開展革命工作。粵漢鐵路總工會負責人潘兆鑾與妻子黃瓊也到澳門白鴿巢安家,負責接待聯絡從廣東撤到澳門的同志。省農民協會秘書長肖一平受命,負責與中山、順德和各地撤到澳門的有關同志進行聯絡。

4月,四邑地委書記葉季壯轉到澳門,組織五邑(新會、開平、恩平、台山、鶴山)到澳的黨員李冠南、施紅、張挺生等人,以新橋村為聯絡場所,選派骨幹往來澳門、江門等地開展革命工作。5月,中共四邑地委改為五邑地委,葉季壯為書記,其駐地也由江門轉移到澳門。

接應起義 助黨人轉移

隨後在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義後,遵照中央部署,在澳門的葉季壯召開五邑地區黨員會議,研究貫徹省委關於「全力接應八一南昌起義大軍」的指示,派張培道等返回江門、新會,加強工農群眾的聯繫。8月,禤榮奉省農運負責人阮嘯仙指示,到恩平擔任農民起義總指揮,9月中旬,發動1,000多名農民軍,向縣城發起進攻。起義失敗,禤榮撤到澳門。

1927年,黨的「八七」決定由張太雷、楊殷等組成臨時南方局,負責兩廣的軍事和政治活動。10月,在香港召開南方局和廣東省委聯席會議,由張太雷兼任廣東省委書記,負責全面工作,楊殷兼任廣東省委委員,領導南方局的軍事和肅反工作。楊殷在澳門依靠潘兆鑾,建立南方局軍委和肅反委員會領導機關,派遣骨幹,往來港澳和省內各地貫徹「八七」會議精神,組織鐵路工人,聯絡中山、順德農民軍策應廣州起義。11月初,五邑地委在澳門召開會議,傳達貫徹省委指示,成立五邑暴動指揮部,葉季壯兼任總指揮,派黨員深入五邑地區,發動暴動配合廣州起義。

張太雷

1927年12月11日廣州起義失敗後,黨在澳門的機關主要負責接待、安置和登記從廣州到澳門的同志。1928年1月,在澳門黨的機關受到國民黨特務威脅,黨組織安排潘兆鑾、黃健東渡日本,澳門成為國內共產黨人和革命者轉移海外,或返回內地從事革命鬥爭的「走廊」。

留澳葉挺請纓抗日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澳門掀起抗日救亡運動的第一個高潮。從上海到香港從事革命工作的宣俠父,多次約見居住澳門的葉挺,向他介紹國內革命鬥爭形勢。葉挺應邀從澳門到香港,先後與潘漢年、張雲逸見面,請纓抗日,出任新四軍軍長,由澳門奔赴抗日戰場。 1935年,日本製造華北事變,中華民族危亡空前,在香港從事黨的地下聯絡工作的柯麟,奉潘漢年之命,舉家遷到澳門,開展黨的秘密活動。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獲得和平解決,促成國共第二次合作,澳門的抗日救亡運動蓬勃發展。

潘漢年

宣傳抗日救國 播下紅色種子

1936年底,在澳門岐關車路公司工作的愛國青年廖錦濤,與陳少陵等進步青年成立「澳門文化界抗日救國會」,他們深入工廠、學校,在工人和學生中開展工作,與鄒焰等人組織「大眾救亡歌詠團」、「前鋒劇社」等進行抗日救國宣傳活動。1937年6月,廣州市委委派杜曉霞、廖錦濤到澳門開展建黨工作。8月吸收澳門中山紀念中學的余美慶入黨,11月正式成立中共澳門支部,12月黨員人數由四人增為六人。1938年1月,澳門支部改為中共澳門特支。10月,廣州淪陷,成立中共東南特委,廣東省委職工委書記梁廣任書記,澳門特支由東南特委領導,負責人是楊康華,後澳門特支發展為澳門工委。當時澳門工委在炮兵馬路2號(黨員梁鐵的家),秘密舉辦黨員骨幹培訓班,黨員發展到50 人。

組建「四界救災會」

「七七事變」後,中國共產黨號召「全民族抗戰」,澳門同胞的抗日救亡運動進入一個新階段。一是1937年8月,黨領導組織發起「四界(即學術界、音樂界、體育界、戲劇界)救災會」。二是澳門黨組織負責人余美慶,組織成立愛國青年團體「旅澳中國青年鄉村服務團」,由陳少陵、楊岭梅負責,前往中山及內地開展抗日救亡活動。

1938年11月,澳門四界救災會回國服務團出發前的合影,後排右三為廖錦濤。(口述歷史協會提供圖片)

三是1938年10月廣州淪陷後,澳門「四界救災會」組建回國服務團,全團11個隊共167名男女青年,在團長廖錦濤等率領下,先後開赴廣東的西江、東江、北江及珠江三角洲抗日戰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展抗日工作。四是柯麟以鏡湖醫院為陣地,親自為「澳門中國青年救護團」授課,宣傳抗日救國道理,該團先後參加廣州、石岐等地的戰地救護工作。

營救愛國文化人士

營救愛國抗戰進步文化人士,是當年中國共產黨在港澳的一項重大活動。1941年12月香港淪陷後,奉周恩來指示,張文彬、廖承志、尹林平等,展開營救被困香港的夏衍、范長江、梁漱溟、金山、司徒慧敏等愛國文化界人士的工作,在柯麟的幫助下,這些人經中共秘密聯絡點鏡湖醫院,被安全轉移到內地遊擊區。

1943年初,柯正平奉黨組織曾生、林平和連貫等指派,到澳門從事地下交通和情報工作。柯正平到澳門後,在柯麟幫助下,恢復和加強東江抗日根據地與南路、海南島等根據地的聯繫,開闢澳門經廣州灣至重慶南方局的交通線,將電台和東縱報務員安全護送到瓊崖縱隊,恢復其與中央的電訊聯繫。

1943年,中山人民抗日遊擊大隊先後派郭寧、鄭秀等到澳門建立秘密辦事處,在中共澳門黨組織安排下,鏡湖醫院有五名護士前往五桂山抗日游擊區搶救傷員。1944年1月,鄭秀率領李成俊等澳門青年,到遊擊區學習和訓練,授課的有義勇大隊的歐初、梁奇達、楊子江等領導人。這些受訓青年,有的重返澳門開展抗日救亡工作,有的留在遊擊區直接參加戰鬥。

開拓航線 運送急需物資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利用澳門特殊的社會環境,團結各界愛國人士,積極創造條件為內地的解放戰爭服務。一是開闢海上新航線,運送解放區急需的物資,如1948年9月,在澳門柯麟兄弟和馬萬祺的幫助下,開闢一條由山東、蘇北到澳門的航線,運售解放區的大豆、花生等特產,購進急需的藥材、五金等器械。二是1949年,中山縣委和珠江地工委的領導機構曾設在澳門,負責著手建立地下交通線、傳送上級文件和指示,運送武器彈藥和互送往來與遊擊區的革命幹部,溝通與澳門地下黨的聯繫。三是策反工作。1949年3月後,饒彰風多次派人到澳門協助黃健策反黃森,先後策動黃森部、廣東保安師一師、東江護路總隊、順德糖廠駐軍等起義,為廣東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

澳門參與抗日救國及解放的歷史,只是整個大時代中的小片段,這一段與中國共產黨一同艱苦奮鬥的歷程,構成了澳門愛國愛澳的優良傳統,也是澳門引以為傲的紅色基因。

本報訪問澳門口述歷史協會理事長江淳了解共產黨在澳門的歷史脈絡。(張庚睿攝)

【本報記者梁雄業】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