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過7仔】澳門工程多得很

總有一個喺左近
22/07/2021
88258
收藏
分享

本澳工程量一直為人詬病,特別是在6至8月暑假期間,因此引致不少交通問題。(陳嘉俊攝)

漁翁街因下水道工程,經常出現塞車情況。(陳嘉俊攝)

慕拉士大馬路的工程令行車受阻。(古金元攝)

澳門今年多區都有大型的工程,特別是北區一帶,多個街道都有施工。(古金元攝)

記者實測,在早上上班時間從黑沙環中街到氹仔花城,短短十公里路要花40多分鐘才到。(專題組攝)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指出,基建部門間沒有協調,令工程時間長及多。(古金元攝)

林宇滔表示,某程度上工程的繁多亦是沒有官員問責機制所衍生出來的問題。 (古金元攝)

澳門被稱為「蓮花寶地」,但不知是否因為如此,掘路工程多不勝數,日掘夜掘,挖完一遍又一遍,一到暑假,趁著學生不用上課,大量工程展開,開始大掘特掘,工程車、大型機具和圍欄,成為澳門日常的一部分。到底掘路工程有多瘋狂?本報記者走遍本澳多個地方,赫然發現掘路工程如「7仔」便利店一般,總有一單在你附近,找一個掘路工程可能比找一間「7仔」更容易;本報記者也在上班時段在工程熱點進行「上班需時」實測,結果絕對令各位「上班族」頭痛。【專題組】

每年一踏入7月份,本澳工程量開始愈來愈多,本報記者便走遍多地,發現基本上每到一個地方,都會有一個工程正在展開,比在大熱天時找一間便利店買一支冰水更容易。遠至路環、路氹外,氹仔市區如花城等都有為數不少的大大小小工程在展開;而在澳門半島,工程量可以用「不能盡錄」來形容。由皇朝區、中區、南區至筷子基及北區,都有各種大大小小工程在展開,而黑沙環一帶更是最「嚴重」,其主要道路慕拉士大馬路已同時有數個工程在進行,各種車輛需因此轉入內街繼續前進,而東方明珠亦正進行工程,早上不少需駕車往氹仔上班的市民更要「打蛇餅」排隊上橋,塞到「天昏地暗」。工程之多實在不能盡錄。

過百宗工程影響出行

根據交通事務局公布數據顯示,去年(2020年)度計劃道路工程總數達301項,屬年度大型工程有55項,已進行合併工程有116項;而本報早前向當局查詢今年有關道路工程的數量,交局回覆表示,截至今年6月18日,本澳正在施工的道路工程有117宗,當中102宗為有限度通車,涉及道路工程需調整行程及停靠站點之巴士路線有39條。

大面積佔用道路令交通擠塞

根據上述數據顯示,本澳道路工程數量並未減少,市民駕車外出仍頻頻遇上工程,特別是在上班時間,情況尤甚。因此,記者進行了一次駕駛實測,嘗試在早上8時33分出車,從黑沙環中街出發往氹仔花城,結果行至友誼橋圓形地附近就開始塞車,其中圓形地燈位更塞了數分鐘;進入友誼橋大馬路後情況更嚴重,平均一分鐘才行走數十米,過了友誼橋第二個峰位後情況才有改善。而記者最終在約9時20分才能到達氹仔花城附近。

其實,由黑沙環中街到氹仔花城附近,都不到十公里路程,但實際上卻要花超過50分鐘時間,行車速度相當緩慢。記者發現,如果從黑沙環中街上友誼橋至氹仔,會經過正在施工的「友誼橋圓形地」工程,此工程令該區行車方向出現大改變,行車道亦有改變,再加上友誼橋「不定期」出現的交通意外,都令交通塞上加塞。

慕拉士一帶工程繁多

慕拉士大馬路一帶今年初展開大型的下水道工程,全條過百米的馬路都因為工程而作出改道,且該馬路「多點開花」,從馬交石炮台馬路(髮夾彎)一轉落漁翁街至慕拉士大馬路就已經會遇上工程,而且雙線行車變單線行車,澳門日報大樓外更由三線變一線,如果駕駛者想避開慕拉士大馬路,轉行別的路也非常困難,因為上述提到的友誼橋圓形地工程,同樣令友誼橋大馬路及友誼大馬路出現擠壓。基本上,如果市民下班要回北區一帶,就必定會遇上因工程引發的交通擠壓。

林宇滔:「遍地開花」因欠整體規劃

就本澳道路工程常年「遍地開花」問題,市政諮詢委員會委員兼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澳門掘路工程其中一個核心原因,是沒有從一個整體上規劃的協調。特區政府自2009年起設立道路協調小組,由交通事務局主導,市政署參與,還有很多公共機構及政府涉及掘路的部門。該小組每個星期開會,每年亦有提交一些計劃;但必須強調,這些每年的規劃及協調,只不過是小組認為眼前覺得要做的工程方案協調,而並不是與政府部門就長遠規劃的角度上作出規劃考慮。

基建部門間沒有協調

林宇滔又舉例指,之前氹仔亦有很多工程,如運動場迴旋處、基馬拉斯大馬路空中走廊等,工期更長達一、兩年之久;他指,從一些工程業界人士得知,上述工程需時如此之久,很多時候是因地下管網的遷移,本身一條天橋可能只需一個月便建成,但因要作管網遷移搬弄等,再加上相關部門的協調時間,且還需在掘路工程開展了以後,看到所需重鋪管線後,再視乎所鋪設的管線的所屬部門才可真正進行部門間的協調工作。他坦言,以上幾乎癱瘓整個氹仔交通的工程,明顯是幾個不同工程之間作出協調,而只是單一工程作出協調。


他續解釋, 因為過去資料不齊全,所以一個實際需時約一個月的工程,因為地下管線的遷移,最後一整年都未完成;而且工程預算開支很貴,因為搬管線的成本是負責建設工程的人去交付,搬管線的費用一定貴過重鋪,所以一開始鋪好管線一定較便宜。他直斥,澳門的道路工程本身沒有在規劃上,就不同的公共部門、基建部門作出協調,在整體規劃上欠缺前瞻性。

塞車才展開工程

他又提到,現時東方明珠的行車天橋工程,是2011年提出的,其實新城填海規劃,A區五個連接其他的點都有立體交通,但問題政府一直都不去做;又一言道破:「啲工程政府喺未塞車前係唔會去做,等到嗰區開始會塞車先至會去做」。


他直指,這就是一個規劃問題。交通規劃應該是未去到繁忙時就要及早興建;而本澳的實際情況卻是背道而馳,到出現塞車時,才「後知後覺」再掘路建天橋、隧道等,那只會就令原來塞車地方塞上加塞。林宇滔坦言,相信有關情況本澳相關的官員亦有洞悉到,而問題是在於作為官員應做好自己責任及早做好工程規劃,顯然這就是官員思維問題,亦是沒有官員問責機制所衍生出來的問題。

工地裝鏡頭監督提升施工效率

當局除了需檢討如何做好整體道路規劃,以及各部門之間需改善協調工作外,如何能加快目前道路工程的施工效率。就此,林宇滔建議,當局可仿效台灣及內地某些城市,在工地安裝低解像度鏡頭,用來實時監察有關工地有沒有人、或有多少人在開工,從而可隨時監督工地的施工狀況,令到有更多公開資訊讓公眾進行共同監督。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