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海關總署廣東分署最新數據,2024年上半年,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進出口總值達4.38萬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4.3%,佔全廣東省進出口總值的96.3%。廣東分署與省內各地海關持續推進「智關強國」行動,深化與港澳協作,通關便利化改革持續提速,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在跨境車輛通關方面,「跨境一鎖」改革全面實施,內地與港澳海關協同推動符合雙方標準的電子關鎖應用,實現陸路邊境口岸智能卡口系統自動驗放,通關效率提升約30%,企業物流成本節省約28%。目前該模式已覆蓋深圳灣、文錦渡、皇崗、蓮塘、港珠澳大橋、橫琴六個口岸,並拓展至湖南、福建等地,連接內地76個、香港13個、澳門4個清關點。
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拱北海關創新實施「粵澳聯合一站式」驗放模式,建設跨粵澳分界線的綜合車道,整合內地與澳門5個查驗單位作業,實現「一次排隊、一次查驗、一次放行」,使日均8500車次順暢通關,顯著提升澳門居民在合作區的生活便利與參與感。
一港通 組合港 新模式
海運方面,廣州與深圳海關推行「一港通」及「組合港」通關模式,允許企業於珠江沿線任意港口辦理集裝箱交還與報關手續,實現「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每標準箱平均節省超過300元人民幣。上半年廣東口岸新增航線4條,合計69條航線完成27.09萬標箱運輸,貨物平均堆存時間由原本的5至7天縮短至2天以內。
此外,「並行港」物流模式也在穩步推進,由廣東分署聯合湛江、深圳、海口海關及相關港口企業合作實施,整合「內外貿同船」與「多式聯運」政策紅利,提升蛇口、湛江、洋浦等港口互補能力。該模式試點啟動以來,驳船裝載率由30%提升至最高80%,運力投入減少一半,物流成本大幅下降,貨物品項從紙漿拓展至家電、水產等,通達全球50多個港口。截至7月13日已運行30航次、6,558標箱。
一體化作業模式
在空運與綜保區建設方面,廣東省內海關整合大灣區機場群資源與政策優勢,創新實施「海關+民航安檢+打板」一體化作業模式。東莞出口空運貨物可於空港中心完成報關與打板程序,直接送達機場裝機,運輸時間縮短30%、物流成本降低20%。該模式已入選「智關強國」十大優秀項目,並寫入香港特區政府《施政報告》。
廣州白雲機場綜合保稅區也創設「前置貨站」,集中進行貨物收運、安檢與查驗流程,等待時間減半。深圳海關則以「MCC前海」模式整合快速通關、按狀態分類監管與非侵入式查驗措施,使集拼貨物在前海綜保區內自由流通,每標箱平均節省400美元,物流成本下降30%。今年上半年,前海綜保區進出口總值達1912.4億元,年增31.2%。
展望未來,廣東海關將持續加快智慧口岸與監管模式創新,聚焦關鍵環節發力,打造更多標誌性成果,培育外貿新動能,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再上新台階,為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大海關力量。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