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近日正式對外印發《 關於深入實施「 人工智能+ 」行動的意見 》(以下簡稱《 意見 》),這是繼「 人工智能+ 」首次寫入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後,又一份頂層設計文件。《 意見 》全面部署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的行動藍圖,提出到2027年、2030年和2035年的階段性發展目標,並規劃六大重點行動與八項支撐措施,釋放出我國推動人工智能加快落地的鮮明信號。國務院近日正式對外印發《 關於深入實施「 人工智能+ 」行動的意見 》。 (網絡圖片)
外界認為,這份文件是人工智能應用落地的動員令。(網絡圖片)
人工智能已成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動力,也是國際競爭的焦點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近年來,中國人工智能與製造、交通、醫療、教育等領域的協同應用不斷加速,「人工智能+」逐漸成為社會共識。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出,要持續推進這一行動,凸顯政策的連續性與決心。
《意見》提出,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終端和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要超過70%,智能經濟核心產業快速增長;到2030年,應用普及率將突破90%,智能經濟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增長極;到2035年,中國將全面邁入智能經濟與智能社會的新階段。這一系列明確的時間表,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設立了清晰坐標。
在行動部署上,《意見》從技術研發、產業推廣、消費升級、民生改善、社會治理以及國際合作等方面提出全方位推進。文件特別強調,要加快智能網聯汽車、AI手機與電腦、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設備等新一代終端的發展,並推動人工智能在診療輔助、健康管理、醫保服務和市政基礎設施升級中的落地應用。這些舉措不僅著眼於產業與消費,也直指公共服務與治理體系,展現出人工智能對社會全方位重塑的潛力。
強化基礎支撐能力
為了確保落地,《意見》還提出要強化基礎支撐能力,包括提升大模型的基礎能力、推動數據供給創新、加強算力統籌、優化應用發展環境、促進開源生態繁榮、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完善政策法規保障,以及提升安全能力水平。這些措施為人工智能應用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制度與資源基礎。
專家認為,《意見》的出台,既是政策對產業的方向引導,也是在技術不斷迭代和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通過確定性的戰略規劃,為各方注入信心。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鄭南寧指出,緊抓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機遇,以「人工智能+」為牽引,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將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建設科技強國提供更加堅實的支撐。
業界普遍認為,《意見》的一系列舉措聚焦產業與消費兩大領域,提出了具體實施路徑,突出了讓市場「有方向、有信心、有體感、有加速度」的政策導向。這既是人工智能應用落地的動員令,也是中國面對國際競爭、力圖搶佔技術制高點的重要戰略部署。隨著後續配套政策的推進,人工智能有望在未來十年內從技術突破邁向全面普及,最終塑造中國經濟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