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舟山市嵊泗縣大洋山海島西側的長三角首個綜合性海工生產基地——大洋山海工基地內,中交三航局港灣院混凝土外加劑研發團隊近日成功自主研製出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劑,使混凝土強度提升10%,泵送效率提高20%,為大型海洋工程建設提供關鍵技術支持。
該基地年設計生產桶式基礎結構約136個,混凝土總用量高達30萬立方米。面對大體積混凝土澆築中常見的泵送距離長、高度高、易出現「冷縫」等技術難題,研發團隊負責人劉恒帶領團隊駐紮工地一線,在料場旁設立實驗室,針對混凝土性能進行專項攻關。
團隊發現,混凝土中的氣泡結構是影響性能的關鍵因素。通過將兩種引氣劑復合使用,成功以優質小氣泡替代不良大氣泡,並在保證流動性的前提下提高混凝土強度。同時通過配合比優化,適當降低水膠比,進一步提升性能。
然而實驗室成果在首次現場應用中遭遇挫折,混凝土出現坍落度異常現象。駐場負責人李然通過連續數據分析,發現問題根源在於現場強力攪拌與實驗室條件的差異。團隊隨即調整配方,降低減水組分和緩釋保坍劑用量,最終在第93次試生產測試中取得成功。
目前團隊已開發出四類通用型外加劑產品,並註冊「三航岩」商標,相關技術已應用於小洋北作業區、衢山、南京預製場等多個項目,有效減少水泥用量,降低碳排放,助力基建領域綠色轉型與降本增效。
劉恒表示,自主研發外加劑不僅解決了施工難題,更為特種混凝土研發提供技術保障,雖看似微小,卻在關鍵時刻發揮重要作用,體現科技創新對工程質量的核心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