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充沛 價格下探

AI眼鏡成連假消費新寵
09/10/2025
6198
收藏
分享
AI眼鏡成連假消費新寵
AI眼鏡成連假消費新寵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下,AI眼鏡正迅速從「科技新奇玩具」轉變為中國消費者的日常生活配件。這股風潮在國慶中秋長假期間全面爆發,成為最新的消費熱點。隨著產能充沛與價格下探,AI眼鏡正在以實用性與娛樂性兼具的特質,加速滲透市場。AI智能眼鏡成為今年雙節長假的消費新寵。(中新社圖片)AI眼鏡正從「炫技產品」轉為「生活工具」。(網絡圖片)

深圳華強北電子商圈是觀察這波熱潮的最佳窗口。藍鯨新聞報道,當地多數智能穿戴商舖如今以AI眼鏡為主力商品,約七成商家在櫥窗展示中標註「AI眼鏡工廠店」字樣,甚至設立體驗區,讓顧客現場試戴。店家表示,今年6月AI眼鏡均價仍在700至800元(人民幣,下同),如今普遍降至350元左右,大宗訂單甚至低至200元,價格腰斬帶動銷量數倍成長。

一位華強北商戶坦言:「單品利潤率雖從25%降至15%,但出貨量暴增,競爭焦點早已從『要不要買』變成『選哪一品牌』。」他指出,產品功能也在快速升級,如新增AI錄音、自動翻譯、視覺識別等特性,更符合旅遊與商務場景需求。

AI眼鏡的應用場景正逐漸清晰。佩戴者可在鏡片中直接播放影片、顯示導航路線或即時翻譯外語對話字幕;結帳時只需「看一眼」支付碼即可完成付款。部分地區如杭州,交警甚至已配備AI眼鏡執勤,可即時識別車輛信息並進行違規比對,體現出AI穿戴裝置的實用價值。

產能快速提升

推動價格快速回落的另一關鍵,在於生產端的規模化與效率提升。立訊精密最新財報顯示,其昆山超級工廠自今年3月投產後,月產能已從80 萬副提升至180萬副,全年預計可達2,000萬副,佔全球總產能約20%。隨著供應鏈成熟與成本下降,AI眼鏡的平民化速度遠超預期。

業內人士分析,AI眼鏡之所以能在短期內形成消費熱潮,除了價格因素,也與應用場景落地有關。過去智慧穿戴設備多偏向「概念化」,但AI眼鏡讓AI技術真正走進日常生活,特別是在旅遊、商務、教育與公共服務等領域的拓展,使消費者感受到切實便利。

市場機構同樣看好未來成長潛力。Omdia最新報告預測,2025年AI眼鏡全球出貨量將年增158%,達510萬副;2026年將突破1,000萬副大關。其中,中國大陸預計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市場,2026年出貨量有望達120萬副,占全球約12%。

目前中國品牌在AI眼鏡市場競爭激烈,從立訊精密、歌爾聲學、華為到雷軍旗下小米生態鏈企業皆積極投入。隨著技術整合與應用拓展,AI眼鏡有望像智慧手機一樣,逐步形成多層次市場結構,涵蓋入門級娛樂產品到高階AR商務裝置。

隨著硬件降價、功能升級與消費需求釋放,AI眼鏡正從「炫技產品」轉為「生活工具」。對中國製造業而言,這不僅是一場穿戴設備的升級戰,更是AI落地場景的競速賽。未來誰能率先整合晶片、算法與應用生態,或將決定AI眼鏡新時代的領跑者。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