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物理學家、首位華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18日在北京逝世,享嵩壽103歲。這位與上帝「 對稱共舞 」的科學巨匠,用一個世紀的智慧改寫人類對宇宙的理解,他的思想與精神,仍將如星辰般照耀人間。首位華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18日在北京逝世。 (新華社圖片)
1957年楊振寧自瑞典國王手中接受諾貝爾獎章。 (網絡圖片)
楊振寧1922年生於安徽合肥,童年在清華園長大,自幼聰慧好學。抗戰期間,隨校南遷入讀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師從吳大猷,與鄧稼先結下終身深厚友誼。1945年,他以庚款留美公費生赴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1948年獲學位後,長期任職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後創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理論物理研究所(今楊振寧理論物理研究所)。
1956年,楊振寧與李政道提出「 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 」理論,挑戰當時物理界的公理,並在吳健雄的實驗證實下,震撼全球。翌年兩人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寧時年35歲,成為最年輕的得獎者之一,也是華人首位諾獎得主。
推動中國科學現代化
然而,他最珍視的科學成就,是1954年與米爾斯(Robert Mills)合作提出的「楊–米爾斯非阿貝爾規範場論」。該理論揭示自然界深層對稱性,奠定後來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基石,被譽為20世紀理論物理最高成就之一,與麥克斯韋電磁方程與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並列。多位諾貝爾得主與菲爾茲獎得主的研究均受其啟發,對當代物理影響深遠。
楊振寧一生不僅是物理學的奠基者,更是中國科學現代化的推動者。1971年,他成為首位訪華的華裔諾獎得主,會見周恩來總理,並探望老友鄧稼先。兩人的通信與詩句被後人視為知識分子家國情懷的象徵。1979年,他發起「中美聯合培養物理研究生計劃」(CUSPEA),親自命題、面試,協助逾900名中國學子赴美深造,為中國科學界培育一代中堅力量。1961年前後攝於普林斯頓。左起:Pais、李政道、楊振寧(右二)、Dyson。 (網絡圖片)
81歲恢復中國國籍
2003年,81歲的楊振寧辭去美國國籍,恢復中國國籍,定居清華大學,並創立「楊振寧基金 」及「 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 」,晚年仍親自授課、指導學生。他曾言:「 我的一生可以看作一個圓,起點在中國,終點也在中國。」
楊振寧一生獲得世界各地20餘所知名大學榮譽博士學位,被譽為「 中美學術交流橋梁第一人 」。他常言,中國若要成為科技強國,必須尊重基礎研究,不能急於功利。2022年,百歲的他榮獲「 感動中國 」年度人物,頒獎辭讚曰:「 站在科學和傳統的交叉點上,驚才絕豔;你奉獻給祖國的,如此純真,我們都明白。」
楊振寧的學術精神與人格光輝,被譽為「 對稱之魂 」。他用數學揭示自然的秩序,也以思想維繫東西文化的平衡。他一生的科學追求,是對真理的敬畏;他一生的信念,是對祖國的深情。如今巨星隕落,然而那份探索宇宙之美的光,仍將在時代長空中閃耀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