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亞發現明代人骨

鄭和下西洋遠至東非
03/08/2017
70400
收藏
分享
鄭和下西洋遠至東非
鄭和下西洋遠至東非
鄭和下西洋遠至東非
鄭和下西洋遠至東非

中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在15世紀時曾率領龐大的船隊七次下西洋,途經東南亞、印度洋到紅海和非洲,遍訪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但目前學界對鄭和最遠行至何處尚有爭論,諸多史料記載鄭和最遠到達東非,但也有不少學者堅持其最遠只到達阿拉伯地區。最近有考古隊在肯尼亞曼達島首次發現三具有中國血緣的古代人骨遺骸,其中一人或生活在鄭和下西洋時代,為鄭和到過東非提供新證據。

考古學家在肯尼亞找到具中國人血緣的古代人骨骸。(新華社圖片)

中國、美國和肯尼亞專家組成的聯合考古隊,近日在肯尼亞舉行的首屆「古今中國與東非聯繫國際論壇」上宣布該發現。參與發掘的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副教授朱鐵權說,在曼達島發現的人骨遺骸,具東亞人獨有的鏟形門齒,同時經DNA技術鑑定均具中國血緣。利用「碳14 」測年技術所得結果顯示,在三具人骨遺骸中,其中一人生活的時間與鄭和下西洋的時代基本脗合,另外兩人生活的時代則相對稍晚。

發現明代官窯瓷器

諸多史料記載,鄭和船隊最遠到達非洲東岸的麻林地(今肯尼亞的馬林迪)和慢八撒(今肯尼亞的蒙巴薩)。2010年至2013年,北京大學教授秦大樹主持肯尼亞馬林迪地區考古調研,考古隊以肯尼亞馬林迪地區為核心進行發掘,在馬林迪市內的曼布魯伊遺址和馬林迪老城遺址,發掘出土中國宋代至民國瓷片達1,000片以上,這為古代中國與非洲的早期聯繫提供重要證據。

7月29日,參與發掘曼達島遺址的中山大學隊員在現場展示發掘的陶片。(新華社圖片)

同時,考古隊還發現是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所鑄的年號錢「永樂通寶」銅錢和永樂官窯青花瓷片。作為一種貨幣,「永樂通寶」有可能是被鄭和帶至東非,也可能是被民間商人帶來。相較而言,永樂官窯青花瓷則應是鄭和船隊抵達東非海岸更為有力的證據。

在肯尼亞發現的明朝永樂官窯青花瓷片。 (互聯網圖片)

鄭和部下東非留後裔?

肯尼亞人自稱中國後代

東非地區成為鄭和下西洋的考古關注焦點,緣起於1994年美國作家李露曄所著的鄭和傳記——「當中國稱霸海上」。書中提到,她在肯尼亞調查時,一位黑人告訴她,自己是中國人的子孫,是數百年前在肯尼亞沉沒的一條中國商船倖存者後裔。後來,《紐約時報》記者紀思道受到李露曄作品的啟發,探訪肯尼亞,也聽聞同樣故事。紀思道大膽推論,在拉穆群島附近遭遇海難的中國船員游到岸上,被當地人接納。他們便定居於此與當地人通婚,留下後人。這一推斷很快引起中國國內的關注。《人民日報》當時駐南非記者李新烽前往拉穆群島,寫回大量相關報道。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