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太白」?

黑人再度無緣小金人
29/02/2016
24396
收藏
分享
黑人再度無緣小金人
黑人再度無緣小金人
黑人再度無緣小金人
黑人再度無緣小金人
黑人再度無緣小金人
黑人再度無緣小金人
黑人再度無緣小金人
黑人再度無緣小金人
黑人再度無緣小金人
黑人再度無緣小金人
黑人再度無緣小金人
黑人再度無緣小金人
黑人再度無緣小金人
黑人再度無緣小金人
黑人再度無緣小金人

一年一度的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當地時間本周日晚(本澳時間今早)在加州洛杉磯落下帷幕。雖然奧斯卡表彰的主要是美國本土電影人,卻遠比其他任何國際電影節獲得更多關注,榮膺「小金人」獎座認證的影片總能再掀票房熱潮。每年,從奧斯卡提名名單公布開始,到最終確定花落誰家,總會數度掀起輿論熱議:誰是滄海遺珠,誰是實至名歸,誰是自古多情空餘恨,誰又是多年的媳婦熬成婆。但今年「小金人」帶來的爭議,卻早已超越觀眾主觀審美的範疇,切中了美國社會最敏感的神經。「奧斯卡好白」——這個在網絡上迅速流傳的標語,令全美乃至世界各地媒體陷入難分是非勝負的論戰:少數族裔電影人是否不獲尊重?奧斯卡到底有沒有種族歧視?

 

今年奧斯卡提名公布後,多位美國黑人電影導演、明星紛紛發難,指出奧斯卡已經是連續第二年,將所有表演類獎項、20個提名名額「送給」白人,包括影帝、影后、最佳男女配角,無一例外。本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得主、著名黑人導演史派克.李(Spike Lee)在社交網站發文痛批「難道黑人不會演戲嗎?」

 

本屆奧斯卡獎主持人、黑人喜劇明星基斯洛克,亦諷刺「奧斯卡是白人的遊戲」,但拒絕響應網友號召、辭去主持之位。(互聯網圖片)

眾多網友紛紛響應,「奧斯卡好白」(#OscarSoWhite)的標籤在社交網站上被瘋狂轉發,登上美國各大主要媒體頭條。

 

#OSCARSOWHITE

但是,亦有人對此議題發表不同看法。憑藉《45年》一片入圍影后的英國女星夏綠蒂藍萍認為黑人無法入圍,只是因為他們今年表現不佳。另一位英國老牌明星米高肯恩亦指出,表演成績應該是奧斯卡評選的唯一標準,不能僅僅因為主創人員膚色不同,就要求受到更多優待。

除了表演類獎項提名引發種族歧視爭議,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兩項重量級大獎的提名亦缺少黑人身影,由黑人導演、編劇製作的影片,包括《衝出康普頓》、《無境之獸》及《洛奇外傳:王者之後》等叫好叫座的電影都未能入圍,令不少專業人士跌破眼鏡。

更讓不少人感到憤怒的是,《衝出康普頓》的主演和導演都是黑人,而獲得奧斯卡提名的只有白人編劇。

 

《衝出康普頓》(左)、《無境之獸》(中)及《洛奇外傳:王者之後》(右)均無緣最佳影片提名,令不少人跌破眼鏡。(互聯網圖片)

爭議一:評委多為老白男?奧斯卡宣布將改革

美國《洛杉磯時報》2012年對主辦奧斯卡獎的美國電影藝術學院(簡稱學院)進行深度調查,顯示學院成員、即奧斯卡評委的種族、性別構成,顯著低於美國總體人口的相應比例。調查指出,學院6,000多名成員中,94% 為白人,77% 為男性,黑人只佔2%,拉丁裔更不到2%。負責提名影帝影后的學院演員分會中,白人比例也高達83%。

 

 

其實,有關學院需要改革的呼聲近十年來持續高漲。現今學院制度中最受人詬病的當屬奧斯卡投票權終身制,顧名思義就是成為學院成員後,終身享有奧斯卡獎投票權。終身制一直被認為是學院改革道路上最大障礙。學院2013年迎來第一位黑人女性主席Cheryl Isaacs。面對多方壓力,Isaacs上月宣布學院理事會共51名成員一致同意改革,設定2020年以前將少數族裔與女性會員增加一倍,並將投票權限制於最近十年內「活躍」於影壇的會員。

學院改革方案甫一公布,立刻遭遇來自學院內部的反彈聲浪。有學院成員公開怒批學院短視媚俗,令一向忠於職守、公平投票的奧斯卡評委成為社會輿論的無辜犧牲品。更有人發出公開信,斥責媒體暗示評委是種族主義者,是對他們的人身攻擊,聲言電影純粹是主觀審美的產物,創作者擁有表達的自由,觀看者亦擁有評介的自由,黑人電影不受青睞,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樣的電影無法獲得評委和觀眾的共鳴。

亦有聲音指出,獲得奧斯卡提名依靠的是製片公司的公關手段,以最佳影片為例,製片方想要自己的作品進入最終的提名名單,需要做大量的幕後遊說,以期打動評委的芳心。因此,在奧斯卡頒獎季到來之時, 每一家電影製片公司都會舉辦無數場奧斯卡獎試映派對,希望評委都來觀看自家的影片。但奧斯卡投票計票均是匿名過程,電影公司的公關手腕是否具有至關重要的決定效用,只是無從印證的假設。

 

 

爭議二:荷里活「太白」?少數族裔演員難出頭

美國媒體指出,就算奧斯卡評委在提名、評選影片時,保持最客觀公正的態度,但少數族裔人士參與演出並製作的影片本就少得可憐,因此也許從表面上看,奧斯卡改革算得上與時俱進,但如此這般真的能改變少數族裔電影從業者身處的職場困境嗎?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2015年發表《荷里活多元性報告》,當中深入分析荷里活龐大電影工業中根深蒂固、長期存在的種族不平等。UCLA研究者指出,荷里活電影公司CEO及董事長逾94%為白人,低一級的公司高層亦有92%的白人,最基層的製片單位負責人中,白人佔比亦高達96%。在大多數製片決策者為白人的環境裡,少數族裔演員、尤其是拉丁裔演員獲得出鏡的機會遠遠低於白人演員。所有這些數據不僅與美國人口比例完全不相匹配,和貢獻票房的美國觀眾族群亦不成比例。

美國南加州大學2015年亦發布報告稱,少數族裔演員不僅難以進入電影卡士名單,就算得到一個小角色,也很有可能一句台詞都沒得講,2014年100部最賣座影片中有17部電影中連一個有台詞的非白人角色都沒有。如此看來,奧斯卡提名的種族構成形成極端偏態分布,只不過準確反映出美國電影工業的現實,完全不足為奇。

 

 

 

爭議三:票房決定一切 歧視的根源在電影觀眾?

當白人演員在電影中變身為孤獨求生的太空人、拯救世界的超級英雄、智勇雙全的雙面間諜時,少數族裔演員卻還在千篇一律地扮演著奴隸、毒販、運動員此類充滿刻板印象的角色,甚至仍在為得到一句台詞苦苦掙扎。而當他們終於獲得有分量的角色時,這些電影的主題通常與沉重的種族議題有極大相關,而此類電影被電影宣傳和評論媒體淺薄地貼上「黑人電影」等標籤,似乎黑人只有資格講述種族偏見帶來的苦難,白人卻可以超脫膚色存在於大銀幕上,自由自在地選擇去演繹各式各樣的人生故事。

 

近年獲得最佳影片提名、黑人演員戲份較多的電影,主題全部是種族議題相關。(互聯網圖片)

2009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天生不是寶貝》 (Precious)中,嘗盡人間苦難的黑人胖妹珍愛,對鏡梳妝,幻想自己變成美麗如芭比娃娃的白人女孩,因為她從電視上看到幸福快樂、自信迷人的女生都是白人。如此絕望又悲傷的情節,描寫的正是荷里活電影銀幕外真實的世界。

著名黑人女笑匠胡比高拔近日憤怒控訴:「他們(荷里活投資者)相信,大家不想看到有黑人演員的電影。所以《復仇者聯盟》(Avengers)裡有70個白人在拯救地球」。正因如此,胡比高拔極力反對改革奧斯卡評選制度,她認為歧視的根源並不在學院內,而在荷里活日落大道的製片廠裡。影業大佬仍固執地堅信,電影必須要迎合「主流」觀眾的喜好,尤其當中國等海外市場迅速崛起,投資者只在乎盡可能滿足目標受眾的審美品味。

但是觀眾真的只想看到白人男性擔綱主演的電影嗎?數據顯示,在2012年100部最賣座的荷里活電影中,少數族裔演員佔卡士陣容41-50%的影片擁有最高投資回報率,是擁有「純白」卡士電影的近三倍。

電影擁有巨大的魔力,觀眾帶著想要得到滿足的心理走進戲院,在觀看的過程中,透過鏡頭認識世界也認識自己。在美國,在世界各地,有太多和胖女孩珍愛一樣的人,他們喪失了表達和被看見、被聆聽的權利,永遠只能做沉默的配角。他們憤怒的控訴,也許無法令世界轉瞬發生改變,卻值得被所有幕前幕後的電影從業者和銀幕外的每一個人聽到。

 

歷史上僅有的五位黑人影帝影后,右邊從上至下分別是薛尼波特(1963)、荷爾芭莉(2002)及科羅斯韋迪加(2006);左邊是丹素華盛頓(上)(2002)及占美霍士(下)(2004)。(互聯網圖片)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