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藩籬!

日常舞動全放送
15/01/2018
34079
收藏
分享
日常舞動全放送
日常舞動全放送
日常舞動全放送
日常舞動全放送
日常舞動全放送
日常舞動全放送
日常舞動全放送

新一年,本澳就有文藝活動打響頭炮,「第17屆澳門城市藝穗節」各項節目及活動已在火熱進行中。今屆藝穗節鼓勵藝術家開放非劇場空間,任何地方都可以是表演場地,讓藝術得以滲透小城的每個角落。其中來自台灣的兩位編舞家謝杰樺與董怡芬,這次帶來了突破舞蹈傳統空間的舞蹈互動裝置《日常編舞》,屆時會進駐三盞燈休憩區,歡迎大眾「以舞會友」。

謝杰樺建築學系出身,因對舞蹈的興趣與喜好,選擇投身舞蹈事業。

謝杰樺作品《第七感官》結合了舞蹈與科技元素,藉以說明人類與科技之間的關係。

《Second Body》中謝杰樺以360度全身投影及舞蹈概念,建構「身體」的存在。

董怡芬是台灣的獨立編舞者,其作品多次受邀於世界各地藝術節演出。

《 那些記得的──城市信息》由董怡芬與舞者合作,以水樽作為輔助表演工具。

曾聽過:「我豬肉佬,何嘗不想成為一個偉大嘅舞蹈家?」《少林足球》中膾炙人口的電影對白,看似幽默惹人發笑,但其實在不少人眼中,舞蹈的確只是部分人的專利,給人一種難度高而且遙不可及的感覺,而跟不上音樂節拍、不懂身體律動的人,就只能在場外當觀眾。為了打破這種刻板印象,謝、董二人就以《日常編舞》來表現舞蹈親民貼地的一面,不論大師小白,皆能在參與過程中盡情體驗舞蹈的樂趣。

《日常編舞》澳門版,將會特別移到公共空間「三盞燈」,與市民直接交流。 (相關機構圖片)

「庶民」的舞蹈世界

「一般來說,舞蹈的表現形式是『演出』」,觀眾接觸舞蹈藝術的方式,多停留在「觀賞」層面。為了縮短人與舞蹈之間的距離,謝杰樺希望開放非劇場的空間,把「舞蹈」作為觀眾間溝通的媒介。《日常編舞》曾經在台灣和韓國等地演出,在澳門卻還是第一次。活動往日多以室內、空地作為演出場所,此次為了體現「日常」、「貼地」的主旨,兩人特地來澳選址,只因「三盞燈很有澳門社區特色,選擇這樣的庶民場域,是期待這作品能跟在地的澳門居民交流,實際的進到人群之中」。在市井中開辦「舞林大會」,讓市民可以親近而不嚴肅地進入藝術世界,與舞者進行舞蹈的交流。

曾在高雄舉辦過的《日常編舞》,大小朋友跟住耳機中的指示,在榕樹群下動動身體,樂也融融。 (受訪者提供圖片)

自然真實的律動

在公眾場合,能不在意他人眼光,隨心舞動身體,實非易事。謝杰樺對過往參與者的觀察中,發覺年紀愈小表現得愈自然,孩子可以毫無束縛地、讓身體聽從耳機的語音引導,作出最自然的回應。相反,社會化程度愈高的人群,就愈在意別人的眼光,難以展現最真實的自己。為了讓一眾參與者更為放鬆自在,謝杰樺在作品中採用耳罩式耳機、隔絕外界雜音之餘,亦特地找專人錄製粵語版本的語音指令,在親切母語的包圍中,讓「舞者」盡情地律動身體,展現真實自我。

舞後二次再創作

「轉身、舉手、跳、走!」耳機會傳遞一段段指令,讓參與者用身體即時回應當下的感受,「透過個人的聽覺,在不知道別人聽到甚麼的狀態之下,自然而無預設地,產生與其他參與者的互動」。

謝杰樺認為這樣可以讓自己的感官覺知環境、與他者交流互動。在活動過程中,隨時歡迎觀眾自發地拿起耳機,加入舞蹈的空間,亦可隨時抽身離去,讓一切的律動交流自然發生。

反觀以往的得著,除了活動當下的點點滴滴,謝杰樺和董怡芬均表示,參與者在活動之後的反應,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有參與者在活動過後,會自行剪接,甚至配上音樂,然後分享活動影片到社交媒體等平台,其中包括家長上載自己小孩跳舞的影片等。董怡芬認為觀看這些影片,能夠以其他視角再重新體會這一場又一場的即興舞蹈。「不去定義舞蹈,讓更多人有機會動動身體,發現舞蹈的多樣性」,將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編創成舞,人人都可以是舞蹈家。

《我們》是謝、董兩人合作,由編舞者和舞者共同創作的作品。(相關機構圖片)

info

日期:1月19至21日

時間:15:00-21:00

地點:三盞燈休憩區

費用:免費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