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春運演變:

回家路不再漫長擁擠
14/02/2018
38017
收藏
分享
回家路不再漫長擁擠
回家路不再漫長擁擠
回家路不再漫長擁擠
回家路不再漫長擁擠
回家路不再漫長擁擠
回家路不再漫長擁擠

春節臨近,遠在他鄉拼搏的遊子、學生等都急切的趕回家中與親人團聚,一場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周期性人口遷徙——春運已經拉開帷幕。而春運也隨著社會發展,經歷著蛻變,規模從1979年的一億人次到如今近30億人次;交通工具則從擁擠不堪、緩慢行駛的老式綠皮火車,變成如今時速達350公里、舒適乾淨的高鐵;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們大多線上購買車票,在窗口排長隊買票的現象已不常見;同時,人們帶行李回家也從大包小包兩手不空,變成直接快遞到家。

2004年1月7日,深圳春運鐵路預售票服務區。 (互聯網圖片)

2016年2月1日,搭乘廣鐵集團務工人員返鄉高鐵專列的乘客在廣州南站月台上車。 (新華社圖片)

從一億增至近30億 規模擴大30倍

中國春運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54年,但春運真正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關注的大事,是在改革開放之後,城鎮化飛速發展,農民進城務工人數猛增。春節農民工返鄉潮起,1979年春節期間,有一億人次乘火車出行。1984年,春運成為「全國性、大交通春運」,鐵路、道路、水路、航空等客流量增至五億多人次。1994年,春運旅客發送量突破十億人次,2006年達到20億人次。2018年春運,預計全國旅客發送量將達29.8億人次,與去年基本持平。40年間,春運規模擴大30倍。

(上圖)2006年1月14日,旅客在北京站通過人工檢票進站。 (新華社圖片)(下圖)2017年1月13日,一名旅客在廣州南站體驗使用人臉識別系統驗票驗證進站。在過閘機時,他朝攝像頭做出「V」的手勢。 (新華社圖片)

回家路變短 從綠皮車到高鐵

作為中國鐵路上世紀最具代表性的旅客列車——綠皮火車承載著幾代人的春運。那時,中國鐵路平均時速不到40公里。

新一代人的春運記憶則是高鐵。今年春運,動車組發送人數佔總開行列車總數的65%,高鐵成為鐵路春運的主力軍。來自四川成都的張紫在2014年研究生畢業後,留在陝西西安工作。張紫表示,曾經回家坐火車要16個小時,因為路途遙遠,「一年最多回家兩次」。但隨著西成高鐵2017年全線開通,張紫的回家路縮短至三個多小時,每個月就可以回家兩次。

此外,出行方式也更加多樣化。隨著共享經濟的發展,互聯網拼車回家成為春運一大趨勢。據網約車平台滴滴披露的數據顯示,2018年春運期間預計使用順風車的人數達到3,300萬人,預計數據已經達到前兩年總和的三倍。

另外,從2000年左右開始,珠三角地區每年都有數十萬人騎電單車返鄉的「摩騎大軍」(因內地稱電單車為摩托車),人數最多時可達60萬。不過,隨著多條高鐵線路的開通、汽車的普及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摩騎大軍」的規模逐年減小,預計今年比最多時下降近一半。

(左圖)2007年2月26日,在湖北省武漢市漢口火車站,一名乘客試圖從車窗上車。 (新華社圖片)(右圖)2016年1月25日,農民工朱傳來愜意的坐在濟南西開往合肥南的G29次列車上。 (新華社圖片)

購票方式顛覆 從通宵排隊到「動動手指」

出行需求短時間內幾何級數增長,「一票難求」一直是春運的第一大難題。中國鐵路總公司有員工回憶,20多年前,廣州站前密密麻麻的排隊人群能「甩」出幾公里外,人們入夜帶著鋪蓋在售票窗口前打地鋪通宵排隊。而如今,人們通過網絡「動動手指」即可購票。現在,網絡售票漸成售票主力,互聯網包括手機App售票量佔總售票量的60% 以上,大城市超過80%。

「逆遷徙」興起: 接父母到大城市過年

與回家和父母團聚相反,在大城市就業的年輕人假期短、車票難買,春節有不少老人從家鄉來到子女就業和定居的城市過年。百度地圖聯合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發布的《2018年春節出行預測報告》顯示,春節前,預計熱門遷入城市主要集中在廣州、重慶、北京等城市。此外,愈來愈多的人選擇離開家鄉,旅遊過年。國家旅遊局數據中心調查顯示:2018年春節假日期間,全國假日國內旅遊市場將達3.85億人次,預計實現旅遊收入4,760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2%和12.5%。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