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海鮮奴隸」悲歌

美聯社贏普立茲大獎
20/04/2016
15207
收藏
分享
美聯社贏普立茲大獎
美聯社贏普立茲大獎
美聯社贏普立茲大獎
美聯社贏普立茲大獎
美聯社贏普立茲大獎
美聯社贏普立茲大獎
美聯社贏普立茲大獎
美聯社贏普立茲大獎

美國四名女記者的2015年一篇報道,讓印尼小島上2,000名奴工重獲自由,新聞報道的力量無遠弗屆。有新聞界最高榮譽之稱的美國普立茲獎,美東時間18日揭曉,美聯社憑藉《來自奴隸的海鮮》系列報道,贏得最高榮譽「公共服務獎」,這是美聯社第52次獲得普立茲獎, 卻是首次贏得「公共服務獎」。

美聯社記者圖森(左一)、門多薩(左三)及麥道威爾(左四)等人接受道賀。(美聯社圖片)

美聯社四名女記者梅森、麥道威爾、門多薩及圖森,花費一年時間,走訪四個國家,用相片、影像與文字揭露東南亞漁業中,被迫出海、監禁、虐待的奴工悲歌,完成《來自奴隸的海鮮》報道。她們揭露印尼小島本吉納,有數百名來自緬甸、老撾、柬埔寨、泰國的奴工,成為現代奴隸,被迫出海捕魚,稍有反抗便被囚禁在鐵籠中,每日只靠幾口白飯配咖喱果腹,每日工作時間長達20至22小時,如果想休息或抱怨,便會遭到船長毆打,有人甚至被魔鬼魚尾巴鞭打,身體與心靈受盡折磨,其中最年幼的奴工只有15歲。有奴工稱,至少有60名同伴不堪負荷死去,被埋葬在一處奴工墳場,墓上隨意刻著不屬於他們的名字。

一名印尼奴工獲釋後,時隔22年終於見到家人,這張照片成為系列報道的經典相片。(美聯社圖片)

是否公開陷兩難

美聯社四名女記者來到本吉納島,紀錄下被囚奴工的慘況,用相機拍下囚籠、虐打及強迫出海的每一幕,她們又用衛星技術追蹤載著漁獲的貨船,甚至跟著拖網漁民上船,聽他們訴說困境,還曾被當地警衛隊發現,一度遭到衝撞。

她們發現這些漁獲被送到泰國,加工處理後運往不同地方,經過不同訪問、蒐集情報及調查船運紀錄,最終發現這些漁獲大部分都運往美國、歐洲批發,再送到一些大型超市及連鎖餐廳,成為人們的桌上佳餚。她們明白自己掌握了一條令人震撼的新聞,同時又陷入兩難,一旦公開,可能立即危急奴工性命,決定冒著被搶先的風險延遲發表。系列報道公開後,引起全球範圍內的廣泛關注,超過2,000名奴工因此獲得解放。

報道走訪四個國家,跨越數千公里,將印尼小島上的悲劇公諸於世。(美聯社圖片)

「海底下的骨骸堆積如山」

不過,類似問題在東南亞仍然嚴重,美聯社執行總編輯卡羅爾稱,在之後的調查中發現,東南亞仍然有許多工人被囚禁及奴役,這些奴工捕捉到的海鮮,仍繼續被運往美國大型超市如沃爾瑪、Kroger、Dollar General及知名餐廳Red Lobster、Olive Garden。

四名女記者隨著拖網漁工上船,了解他們的困境。(互聯網圖片)

一名30歲的印尼奴工稱,「如果歐洲人和美國人享受海鮮,應該記住我們,埋在海底下的骨骸堆積如山」。

除美聯社外,《波士頓環球報》報道六歲受虐男童的故事,獲得「最佳專題攝影報道獎」;《洛杉磯時報》則憑藉加州聖貝納迪諾槍擊案獲得「突發新聞獎」;《紐約時報》記者魯賓則以對阿富汗婦女慘況的報道得到「國際新聞報道獎」,而成立僅17個月的「The Marshall Project」則獲得「解釋性報道獎」。在新聞攝影方面,路透社與《紐約時報》以地中海難民系列攝影摘下「突發新聞攝影獎」。

「突發新聞攝影獎」獲獎相片節選

路透社/Yannis Behraks

路透社/Yannis Behraks

《紐約時報》/Sergey Ponomarev

《紐約時報》/Tyler Hicks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