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欺凌手法多又狂

自戀學生哥 原來愛「開拖」
11/03/2019
43930
收藏
分享
自戀學生哥 原來愛「開拖」
自戀學生哥 原來愛「開拖」
自戀學生哥 原來愛「開拖」

時事節目「澳門論壇」一眾嘉賓昨日剖析校園欺凌的成因,並提出解決方法。 (鍾佩欣攝)

根據教青局的資料顯示,2016/2017年度共接獲38宗校園欺凌,上學年已下降至21宗,但本學年至今僅三個月,則已有18宗。然而,數字只「說」出一部分事實,有學者昨日出席澳廣視時事節目「澳門論壇」時指出,校園欺凌已趨向年輕化、隱蔽化、手段多元化、殘暴化及範圍擴大化。

另有學者指出,施暴者的心態較為自戀,以自己為中心;而處於弱勢的受害者,大多選擇屈從,但這個「一個願打一個願捱」情況只是假象,受害者屈就背後,無論生活上及人際關係上都出現異樣,若無法解脫,長遠影響其人格發展。

有出席官員則稱,有同學看著他人被欺凌而不敢出頭相助,亦是導致校園欺凌歪風助長的原因之一;至於另有官員提出的「拒絕欺凌三部曲」方法能否見效,拭目以待。

繼去年10月一名初中學生被另一名同校學生殘暴「起飛腳」猛踢腹部受傷,相隔不足五個月,再有一名女中學生遭九名未成年人士凌辱毆打及勒索,事態嚴重,引起大眾關注及討論。

澳門心理學會副理事長李昇恆昨日表示,校園欺凌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無論施暴者、受害者雙方自身狀態、家庭背景、學校環境等均受影響,而形成「一個願打一個願捱」的假象。

行為反常事出必有因

李昇恆指出,受害者通常處於弱勢亦會抱著不想將事情化大的心態,不敢主動告知長輩,但此時小朋友內心可能已有小情緒,因此家長需從子女行為、言語上盡早洞悉異樣,例如突然沒胃口飲食或與父母交流變少等,應及早主動介入了解。至於施暴者的心態,普遍較為自戀,以自己為中心,他呼籲校方及家長應多教導小朋友如何理解及體諒別人。

至於欺凌事件一旦曝光後,對施暴者亦會造成心理傷害,李昇恆認為,作為家長及校方,公開事件前必須思考其目的,從而選擇性曝光資料內容,以小朋友的利益為前提,其後更要密切關注涉事人士的心理及感受。

澳門校園欺凌「領先」多國

根據2015年發表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報告,顯示澳門15歲學生,受欺凌的比率在53個國家或地區中排第四位。過往案件中,有學生更以粗暴手法對待他人,並用手機拍攝勒索,可見有預謀性犯案。

昨日出席「澳門論壇」的澳門中華教育會副理事長王國英認為,該組數字並不能代表本澳所有學校,澳門校園欺凌情況並非「真係嚴重咗」,只是大眾對欺凌較以往關注,以及與校方透明度高有關。

家庭變故影響子女人格發展

不過,他亦指出,現時校園欺凌的個案有年輕化、隱蔽化、欺凌手段多元化、殘暴化及範圍擴大化的趨勢,相信與近年離婚率上升有關,因家庭出現變故而對青少年成長造成一定挑戰和影響,呼籲家長應多關心自己子女的成長期。

另外,王國英指出,發育期學生情緒多變,可稱為「發洩期」,建議政府可開拓足夠活動空間予學生,適當以興趣引導他們健康發展,相信欺凌事件可得以改善。

校園欺凌質變至刑事罪行 民青會促各界勿大題小做

本澳早前發生校園欺凌事件,再次喚起社會對青少年偏差行為的關注。民眾青年會理事長、社工吳超偉(上圖)昨日指出,本澳校園欺凌事件已非同學間的不滿或指罵,部分個案甚至涉及刑事行為,呼籲政府、學校、家長及社會各界必須正視問題,盡快尋求有效措施,共同防治青少年偏差行為,避免情況惡化。

吳超偉指出,校園生活除了吸收課本知識,亦可讓青少年在與他人相處過程中,透過互相學習而逐漸確立自己的人生觀及價值觀,對青少年日後的心理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在這段期間,倘發生欺凌事件,無論欺凌者或被欺凌者,都會引發負面情緒,甚至產生錯誤觀念,令日後産生偏差行為的可能性增加。

他建議家長需多關注子女日常行為及情緒變化,當發現不尋常情況時,應細心聆聽、耐心安撫,以及正確紓緩子女的不安情緒;並向其灌輸正確觀念,及早進行預防教育,防止産生錯誤價值觀。

另一方面,青少年必須要有勇於舉報的意識,倘自身不幸遇到欺凌,或得知身邊發生欺凌事件時,應儘快通知家長、駐校社工或老師,尋求正確解決途徑,避免問題惡化甚至出現悲劇。

吳超偉表示,當局有必要重新檢視現行制度,包括通報、預防及宣傳機制。同時,應積極研究駐校社工或輔導人員的配置問題,建議在條件許可情況下,加大資源投放,讓社工、輔導人員能更投入及專注於固定的學生群體當中,增加相關人員與學生之間的緊密聯繫;並針對不同的個案建立追蹤及跟進機制,讓輔導工作發揮更大作用。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