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一鍵行善」

內地十億人一年捐20億
16/10/2017
34666
收藏
分享
內地十億人一年捐20億
內地十億人一年捐20億
內地十億人一年捐20億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普及改變中國傳統的慈善模式,慈善組織通過互聯網開展募捐的新生態逐步形成。民政部日前指出,《慈善法》施行一年來通過網絡實施的捐贈超過十億人次,捐贈金額超過20億元(人民幣,下同),捐贈主體由「80後」、「90後」構成。一些慈善組織來自於互聯網的捐贈,佔捐贈總收入的80%以上。不過,近年來騙捐現象頻現,透支著社會愛心,國家通過指定募捐平台「白名單」,對他們進行巡檢、約談等方式,加強網絡募捐監管。

隨著移動互聯時代到來,網絡募捐成為公益慈善新模式。 (互聯網圖片)

在新浪微博或微信朋友圈,經常可見各種言辭懇切的求助資訊,「這是我親戚的朋友,資訊真實,請大家幫幫病重的他」。「我的初中同學,希望大家伸出援手,幫幫他」。對於許多身患重病卻無錢醫治的人來說,相比傳統的公益救助機構,在網上眾籌平台發起專案,然後分享到朋友圈、親戚群、校友群、同事群進行求助籌集資金,更加高效、便利。而捐贈者也只需輕點鼠標,或觸摸手機屏就可實現任何數額金錢的捐贈。

據新華網前日報道,去年9月1日,《慈善法》正式開始施行。民政部社會組織管理局相關負責人指出,《慈善法》施行一年來通過網絡實施的捐贈超過十億人次,捐贈金額超過20億元,捐贈主體由「80後」、「90後」構成,捐贈額度多在幾元至幾十元之間,呈現大眾化、年輕化、小額化趨勢。一些慈善組織來自於互聯網的捐贈已經佔捐贈總收入的80%以上,以企業為捐贈主體的舊有格局正在發生改變。

騙捐現象引發信任危機

巨大的社會需求帶動網絡公益眾籌平台發展迅速。不過,網絡公益眾籌平台在初級生長階段面臨專案審核、流程監管、善款使用等方面缺少清晰的行為及法律邊界等問題。在一些平台,只能看到發起方的簡介和聯繫方式,其他的重要資訊,比如對專案的詳細介紹、認證情況、審計報告無處可尋。

一些人於是打起利用網友善心騙取善款的主意,虛構病情、製造虛假證明,將眾籌平台視為斂財的手段和捷徑。2015年12月,佛山一對夫婦通過互聯網平台為救女籌集善款,並在短時間籌得近15萬元。但在女兒醫治無效不幸離世後,該夫婦被爆在朋友圈晒旅遊和美食的照片,引起網上質疑一片。2016年2月,一位在德留學生通過募捐平台籌款500 萬元治療血癌,卻被質疑其已享受醫療保險。

指定募捐平台「白名單」

為此,去年8月底,民政部指定騰訊公益、淘寶公益、螞蟻金服公益、新浪微公益等13家平台為首批互聯網公開募捐資訊平台(後因「中國慈善資訊平台」於今年8月申請退出,目前為12家)。這意味著這些平台在專案審核、資訊透明、資金用途等環節相對而言更有保障。從今年8月1日起實施的《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資訊平台基本技術規範》、《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資訊平台基本管理規範》則明確規定,在募捐平台上進行募捐的主體應是獲得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其他組織、個人包括平台本身沒有公開募捐資格。民政部據此採取巡檢、約談等方式,對各募捐平台進一步加強監管。

同時,今年9月4日,全國慈善資訊公開平台「慈善中國」正式上線,社會公眾可以查詢到有關慈善組織是否具備公募資格、業務範圍、聯繫方式等基本情況;也包括行政處罰、等級評估等進一步評定慈善組織是否可靠的重要資訊。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