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學生扮演中堅力量 「 五四」樹立政治運動標竿

百年.五四系列報道
29/04/2019
35137
收藏
分享
百年.五四系列報道
百年.五四系列報道

新加坡國立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黃堅立指出,在「五四」百年之際,應該繼續堅持「五四運動」開放、多元的精神。(資料圖片)

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一群青年學生在天安門發起示威遊行,高喊「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的口號,抗議列強將山東權益移交日本,也抗議北洋政府的軟弱及不作為,獲得市民、工商人士群起響應,引發後來一連串請願、罷工、罷課等愛國運動,即為「五四運動」。

然而,愛國是「五四運動」的一面,卻不是全部,人們紀念五四,其實紀念的是那個知識分子思想百花齊放的年代,也是紀念那股從混亂與腐敗中開啟新時代的力量。

「五四運動」不只是一場「愛國運動」,也是一場思想與文化的運動,更是社會運動與政治運動。在百年前那特殊的歷史時刻,知識分子如何覺醒?公共責任心是如何被激發?「五四」又是如何從思想的解放演變成政治的進化?本報自今日起透過一系列專家訪談反思「五四」,藉以回顧歷史,觀照現在。

青年學生扮演中堅力量 「 五四」樹立政治運動標竿

100年前,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巴黎和會的消息傳來,中國作為戰勝國的一方,山東權益卻被轉讓給日本,激起舉國上下的廣泛憤怒。

陳獨秀在《每周評論》上寫下,「非全世界的人民都站起來直接解決不可」,這一天正是5月4日,北京的學生真的站起來了,他們提出「外爭國權、內除國賊」、「收回山東權利」等口號,獲得全國各地學校學生、市民及工商人士的支持響應。在這場歷史性的運動中,青年學生扮演重要的角色。

歷史學者、新加坡國立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黃堅立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與其他社會力量相比,青年學生的角色極為重要,在全國許多城市中敢為人先,發揮領袖作用,並動員另外兩種社會力量,商人和城市工人加入,成為中國後來多次學生政治運動的標竿,「五四運動」也被視為中國「城市群眾運動」的開端。

新文化運動開啟了大門黃堅立指出,今天的「五四運動」一詞,不僅指1919年5月4日開始的學生抗議運動,也涵蓋了由陳獨秀、胡適等人最早於1915年掀起的「新文化運動」,反對儒家封建價值觀,提倡白話文與新文學,為後來大量新刊物的湧現開啟了大門,學生與知識分子透過這些新刊物作為平台,宣傳各自的理念與活動。

從政治到思想再回到政治從「新文化運動」到後來的政治運動,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辛亥革命的功敗垂成。黃堅立認為,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中國自秦始皇以來的中央集權封建王朝,孫中山與國民黨卻未能鞏固政治大局,使得國家隨後陷入災難性的軍閥時代,留下許多待解的難題,促使中國知識分子思考更多政治以外的因素,也令他們決定進行思想文化的革新。

然而,知識分子在意識型態上的分歧,如自由主義、馬克思主義及提倡國粹的保守主義,令他們認識到思想爭辯與文化再造的侷限性,以及必須重回政治舞台才能決定國家的未來。

於是,五四以後的一系列政治事件發生,如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924年國民黨改組、國共合作,以及1926年開始的北伐戰爭。

黃堅立指出, 在「五四運動」100周年之際,應該繼續堅持「五四運動」開放、多元的精神,允許年輕人擁有各種理念,在學術、精神及創新方面給予自由,年輕人自身的理想抱負和人生規劃,應由他們自由發掘、自行決定。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