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全面防控基孔肯雅熱 

專家警告蚊子已現抗藥性
17/08/2025
3283
收藏
分享
專家警告蚊子已現抗藥性

廣東佛山及全省正面臨基孔肯雅熱(又稱屈公病)的防疫挑戰。該病由蚊媒傳播,患者會出現高燒、皮疹及劇烈關節疼痛等症狀,世衛組織7月警告其已擴散至全球119個國家,約5,500萬人有感染風險,並有三成患者可能遺留長期關節不適,被稱為「關節毀滅者」。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鄭愛華指出,廣東特別是廣州的蚊子,已出現100%抗藥性。市面常用的殺蟲劑、蚊香及電蚊香液均屬菊酯類農藥,長期高頻使用導致蚊蟲耐藥性極高,需增加劑量才見效,但加藥又會進一步強化蚊子抗性,形成惡性循環。她提醒,短期內集中用藥或對生態造成負面影響,例如蜻蜓等蚊子天敵抗藥性低,可能先於蚊子死亡,造成生態風險。

在傳統人力清剿及化學防治遇瓶頸下,廣東已啟動生物滅蚊策略。廣州黃埔區科技公司釋放4,000萬隻不吸血的「絕育雄蚊」,每發現一隻野生雌蚊,就投放5隻絕育雄蚊,交配後產卵無法孵化,有效抑制蚊群繁殖。佛山順德龍江鎮向居民水池和水缸投放泥鰍,據稱可捕食蚊幼蟲;禪城區在公園投放逾5,200尾食蚊魚;南海區則計劃在289個村/社區播種200畝艾草作驅蚊植物。

多元化防治

廣西南寧青秀區13日通報,在對外省協查病例排查中發現八宗輕症屈公病病例,均已有效處置。當地已在相關區域開展蚊媒專項消殺,並於全城推進「愛國衛生運動」,呼籲居民清除積水、做好防蚊,出現發熱、皮疹、關節痛等症狀須及時就醫並申報旅居及蚊叮史。

世衛組織防控指引建議,各國需審查殺蟲劑產品與施用技術,將蚊媒耐藥性及殺蟲劑對環境與健康的影響納入公共衛生監測。專家亦強調,防疫需多管齊下,避免單一依賴化學手段,以免加劇抗藥性並造成生態失衡。

目前,廣東防控工作已從「人海戰術+化學滅蚊」轉向「多元化防治」,希望在阻斷病毒傳播的同時,兼顧環境安全與長遠效果。

基孔肯雅熱以蚊子為媒介傳播病毒,健康人中招後,會出現高燒、皮疹、關節劇烈疼痛等症狀。世衛組織在今年 7 月發出警告,此病毒正在全球多地擴散,已有 119 個國家報告病例,約 550 萬人面臨感染風險。這種病毒又被稱為「關節毀滅者」,約三成患者會出現長期關節僵硬和不適,後遺症將持續數月。 (編輯部)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