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百年】從思想到文學 從天下到國家

「五四運動」中的日本影響
30/04/2019
20308
收藏
分享
「五四運動」中的日本影響
「五四運動」中的日本影響

(白話文運動將文字和文化的權力還給大眾,而魯迅更為白話文運動增添了社會性思想。

民國初年的中國軍閥割據,國際局勢快速變換,中國的知識分子遭受內外的衝擊,生活與思想上都出現劇烈的變化,有志之士期望國家富強,借鑑其他國家改革的經驗,其中,鄰近的日本就是一個重要的參考對象,許多留日學生返國後,將習得的新知識、新概念輸入中國,為「五四運動」帶來重要的能量。

對中日文化、中日關係有深入研究的香港城市大學亞洲及國際學系副教授王小林,日前接受本報訪問,提出他對「五四運動」中關於新思想、白話文、日本的影響及社會現代化等方面的看法。

力:「五四運動」背景下,中國不斷湧現了新文字、新概念和新文學,在這些新事物的出現和普及方面,日本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王:進入20世紀之後,中國湧現了大量的新概念,這些新概念對新文學的產生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催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除了中國社會本身在外來文化衝擊下,不得不思考民族存亡的原因之外,另一個原因就是日本的影響。甲午一役,讓中國人看到了變革之後日本的強大,因而大批中國年輕人赴日留學。由於日本使用漢字,並已經在明治維新之後將西方文化系統性地譯介到日本,這些譯介包含了大量的新概念、新思想。由於基本上都是漢字,所以學起來容易,用起來方便,為日後這些留學生回國傳播新文化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力:魯迅對於白話文的推廣有著怎樣的影響?

王:魯迅的《狂人日記》被稱為中國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其影響是極為廣泛的。但這個問題要從好幾個方面來看。首先,魯迅有留學日本七年的經驗,在此期間他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主要來自東歐、俄國還有日本。這種閱讀經驗,使魯迅對文學與同時代的中國人有了截然不同的理解。首先,文學必須有近代思想的要素,即對人和社會的剖析。

其次,文學必須以全體社會為物件,而不是一小部分人。白話文運動,簡單地講就是將文字和文化的權力還給大眾,還給每個人。讓個體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最終自我精神得到覺悟和解放,由此對社會也會有更加客觀深刻的認識。在這一點,魯迅可以說是起了一個典範的作用。當然胡適的影響也非常大。前者讓白話文運動有了社會思想的深刻性,後者讓白話文運動有了技術上的可行性。

力:五四運動帶來的新思想體現在哪些方面?能否簡單分享一下?

王:這個問題應該綜合來看。我們熟悉的所謂「反傳統」、「打倒孔家店」、「廢除漢字」等等比較激進的口號都來自五四。同時,「德先生=民主」、「賽先生=科學」的概念也來自五四。不僅如此,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現在已經證明,這個路徑是從日本來的。另外,五四對中國歷史的另一個重要影響,就是「民族主義思潮」的形成和壯大。在此之前,大部分中國人生活在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專制皇權之下,對世界和國家沒有清晰的認識,只有一個模模糊糊的「天下」概念。五四時期正值中國面臨文化和「天下」存亡的危機,這種狀況迅速激發了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和思潮。我認為,上述的這些思潮至今在中國依然是各種矛盾的主要原因。

力:周作人和周策縱都著重通過思想轉變,再進行文學革命以致再造文明。您如何看待「思想革命」與「社會現代化」的有機聯繫?

王:所謂的「思想革命」與「社會現代化」,對照西方的社會思想史來看,無非就是通過解放個體的思想來建立近代的市民社會。在東亞地區,由於經歷了漫長的專制統治史,中、日、韓等國家至今依然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威權主義和專制主義的文化。即使是日本,雖然已經基本建立了三權分立的近代國家的政治體系,但社會文化依然保守,個體依然受到壓抑,這樣也必然影響到其政治傾向。可見實現思想轉變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思想轉變當然是社會現代化的前提。個體沒有自由,個體的思想被禁錮,社會不可能實現現代化。即使實現了,也只是物質的現代化。所以,我認為周作人和周策縱是對個體與社會的關係有了深刻的理解後,提出了上述看法的。

(編輯:梁翠婷 孫渝喆)

(王小林指出,日本使用漢字對中國留學生將新概念新思想傳回中國起到關鍵作用。)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