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能算力規模正持續加速增長,成為推動數字經濟與人工智能產業的重要引擎。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算力總規模年均增速約為30%,在全球排名中僅次於美國,位居第二。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演進,對智能算力的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工信部負責人近日指出,預計到2025年,中國智能算力規模增長將超過40%,將帶動包括半導體、國產GPU、液冷技術等在內的上下游產業加速發展,形成完整的產業生態。
據央視報道,在2025中國算力大會上,已有山西、遼寧、上海、江蘇等10個省區市的算力分平台正式接入,標誌着中國國家算力平台加速完善。工信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引導各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算力設施,提升智能算力供給質量,確保能滿足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多元需求,逐步形成全國統一的算力調度「一張網」。這一布局將推動東西部算力協調互補,縮小區域間的數字鴻溝。
爆發式增長可期
目前,智能算力已在生成式大模型、自動駕駛、具身智能、智慧城市、智慧醫療以及工業製造等領域廣泛應用。中國官方主辦的算力應用大賽,累計徵集的創新算力項目已超過2.3萬個,並在工業、金融、醫療、能源等行業實現規模化推廣,展現出強大應用價值。專家指出,隨着AI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大規模落地,算力需求未來可能呈現十倍甚至百倍的增長。
AI對經濟影響深遠
中國電信研究院發布的《智算產業發展研究報告(2025)》顯示,到2035年,人工智能將為中國GDP貢獻超過人民幣11兆元,約佔GDP總量的4%至5%。這意味著人工智能將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的新動能之一。中國信通院副院長魏亮表示,目前國家算力平台已吸引超過100家服務商入駐,完成超過1,000家行業用戶註冊,並接入近百個基礎及垂直領域大模型,為數千名開發者提供多元化在線調用服務。
政策規劃路徑明確
工信部今年印發的《算力互聯互通行動計劃》提出,到2026年將建立完備的標準、標識和規則體系;到2028年,基本實現全國公共算力的標準化互聯,形成具備智能感知、實時發現、隨需獲取能力的算力互聯網。這將為人工智能、雲計算、邊緣計算等多領域應用提供有力支撐。
此前,國家數據局指出,截至6月底,中國算力總規模已位居全球第二。中國數字基礎設施在規模與技術上保持領先優勢。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5G基站總數已達455萬座,千兆寬帶用戶達2.26億戶。這些基礎設施的完善,為智能算力的持續釋放提供了網絡與數據支持。
業內專家認為,中國智能算力的加速發展,將推動國產芯片、GPU、液冷散熱、伺服器等相關產業鏈同步成長,帶動整體科技產業升級。與此同時,如何提升算力利用效率,避免資源浪費,也是下一步的重要課題。北京一家科技企業負責人表示:「算力雖然在快速擴張,但同樣需要注重能耗控制與綠色發展,否則大規模的數據中心可能帶來能源壓力。」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