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顆衛星成功發射

北斗系統 完成部署
24/06/2020
37868
收藏
分享
北斗系統 完成部署
北斗系統 完成部署
北斗系統 完成部署
北斗系統 完成部署
北斗系統 完成部署

「五、四、三、二、一,點火」一聲轟鳴伴隨大地的震動,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搭載北斗系統第55顆、也是最後一顆北斗三號組網衛星發射升空。至此,歷經26年,中國擠身美俄歐盟行列,全面建成屬於自己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北斗全球衛星系統建成後,提供全球地區十米、亞太地區五米的定位誤差精度,將為全世界提供免費的衛星定位服務。中國科學院表示,北斗系統還能進行「外科手術式精準打擊」、「斬首行動」等軍事任務,中國不僅能做,而且完全不必受制於人。

北斗三號衛星昨日上午成功發射,北斗全球衛星系統最後一顆衛星就位。(新華社圖片)

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是中國太空科技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新華社圖片)

北斗三號最後一顆衛星的發射幾經波折,經過兩次發射失敗,原訂本月16日發射的計劃,也因技術問題而被推遲至昨日。

這次發射的衛星是第55顆北斗系統組網衛星,也是北斗三號第30顆衛星,屬於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經過一系列在軌測試入網之後,將進行北斗全系統聯調聯試,確保運行穩定後即可提供服務。

北斗全球衛星系統能夠提供全天時、全天候、高精度的全球定位導航授時服務,以及星基增強、短報文通信、精密單點定位等特色服務。

中科院:對國防安全意義重大

中國科學院在其微信公眾號上發文指出,這次成功發射,代表中國自1994年開發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以來,終於完成全部組網星座發射任務,此前只有美國、俄羅斯及歐盟先後建成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文章指出,除了定位導航之外,GPS系統的出現,為人類戰爭史貢獻了新概念,包括「外科手術式精準打擊」、「定點清除」、「斬首行動」等,在1990年的波斯灣戰爭中,GPS精密制導武器首次亮相,美軍亦在其後的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中反覆使用類似武器,原本需要數十架轟炸機、投彈數百噸才能完成的任務,如今在數百公里外發射一枚導彈即可完成。

「北斗的建成,意味著我們不僅能做所有GPS能做的事,還能完全不受制於人,對於國防安全的意義重要到無法形容。」

《人民日報》介紹,北斗全球衛星系統是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也是至今為止中國規模最大、覆蓋範圍最廣、性能要求最高的巨型複雜航天系統,獨創「三種軌道」混合星座,是全球首個提供三頻信號服務的衛星系統。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包含三種衛星、地面主控站及監測站,以及用戶端的晶片、模塊、天線、應用等終端產品。截至目前,中國新入網智能手機70%以上提供北斗衛星導航服務,採用北斗兼容型晶片的終端產品量已超七億台。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珠峰測高、5G應用等多方面皆能發揮作用。

北斗衛星的建設從摸索到建成,花費了26個年頭。圖為遠望三號船上的導引裝置,用於護送衛星入軌。(新華社圖片)

26年59星回望北斗來時路

中國自上世紀80年代已開始探索衛星導航系統,自1994年北斗一號系統工程立項,中國衛星導航技術的發展已走過26個年頭,26年來,59顆衛星(55顆北斗導航衛星及四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成功發射升空,構築星空中屬於中國的自建全球衛星系統。

198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允芳等專家學者,提出利用兩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來測定地面與空中的目標,經過大量理論和技術研究,中國奠定了雙星系統的概念。1993年,衛星總體方案出台,確定衛星技術狀態和技術指標,隔年北斗一號系統正式立項。

北斗一號總設計師范本堯院士表示,北斗一號研製是在摸索中起步,從太陽帆板做起,隨著一路攻克難關,終於在2000年10月31日及12月21日兩個月時間內,成功發射兩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北斗一號系統在2003年正式建成,使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2004年,北斗二號正式立項,研發團隊設計出國際上首個以GEO(地球同步軌道)/IGSO(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為主的衛星方案,在總體技術、高精度星載原子鐘等關鍵技術上突破封鎖,建成首個混合星座區域衛星導航系統。2007年,首顆北斗二號衛星趕在國際頻率使用期限到期前,於4月14日成功發射。2012年12月27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提供區域服務,擠身國際四大服務商之一。

與此同時,北斗三號衛星的研究論證工作也在同步進行,確定了獨立自主、兼容開放、穩定可靠等發展目標,計劃將服務區域擴展至全球,與世界一流衛星導航系統比肩。

2017年至昨日,北斗三號衛星成功發射30次,其中更在2018年實現一年19星壯舉,刷新太空科技領域的「中國速度」,中國衛星導航「三步走」終於從夢想變為現實。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