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戀?妄戀?心理學家深度剖析

意見籲各界聯手預防打擊網絡愛情騙案
02/06/2021
31454
收藏
分享
意見籲各界聯手預防打擊網絡愛情騙案
意見籲各界聯手預防打擊網絡愛情騙案
意見籲各界聯手預防打擊網絡愛情騙案
意見籲各界聯手預防打擊網絡愛情騙案

身兼國際(澳門)學術研究院院長及心理研究委員會主席的高勝文博士接受本報專訪時,以心理學角度剖析網戀受害者及騙徒。(劉凱輝攝)

近年,本澳警方透過媒體和社團,多次宣傳並呼籲居民不要輕易相信網上愛情。(司警局預防網戀詐騙宣傳圖片)

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的「愛情三角理論」模型(受訪者提供,引自網絡)

近年,本澳警方透過媒體和社團,多次宣傳並呼籲居民不要輕易相信網上愛情,銀行方面甚至會在受害人準備匯出大額款項時,職員「苦口婆心」勸告提防受騙。縱使社會各界多方努力,惟近年網戀騙案仍頻生,中招多為相信「網上有真愛」的本地女士,被騙金額輕則由數萬至重則數百萬元不等,情況令人惋惜心痛。對於近期本澳再接二連三發生多宗網戀騙案,身兼國際(澳門)學術研究院院長及心理研究委員會主席的高勝文博士表示高度關注,他接受本報專訪時以心理學角度剖析網戀受害者及騙徒,強調愛情並非單純建立在金錢上,並借用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Robert J.Sternberg)的「愛情三角理論」指出,完美的愛情應包括親密、激情和承諾三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騙徒往往對追求上述三部分的居民容易落手。高勝文再三提醒居民為免受騙,切勿輕易相信網絡愛情,並呼籲政府及各界聯手預防及打擊網戀騙案。

網戀騙案上升 「愛情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更使騙徒逍遙法外

高勝文引述相關資料表示,近年涉及網戀詐騙案持續高發,自2015年開始,網戀騙案數字一直上升,至2019年底共錄得156宗,涉及騙款逾億元,損失金額驚人。2020年本澳就網戀騙案開立了43宗專案調查,他分析多宗案件後指出,現時騙徒的詐騙手法千變萬化,受害人已幾乎不分性別、年齡、學歷,涉及社會各階層,但接近九成的受害人為女性,受害人年齡介乎15至70歲,43宗案件的受害人報稱損失總額折合約為700多萬澳門元。高勝文憂慮所錄得宗數及騙款可能只屬冰山一角,由於部分受害人感到羞恥而不報案,甚至產生一種心理學中的自我防衛機制現象,患上「愛情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即受害人對騙徒產生情感及同情,甚至還認同及幫助騙徒的一種情結,即使已揭穿了騙局,但受害人仍執迷不悟且不能自拔,寧選擇繼續苦戀等候「情人」的出現而不願面對真相,這種情況更使騙徒逍遙法外。

化身心理學家 為受害人度身編寫詐騙劇本

高勝文借心理學分析及研究後指出,騙徒手法雖層出不窮,但萬變不離其宗,初則噓寒問暖、關懷備至,繼而表白愛意,最終開口要錢,且騙徒多會訛稱生意周轉不靈、犯事被拘留、大額資金送贈、高投資回報、籌錢做善事、大病求醫等各種急需錢的理由,從而要求受害人匯款。公式般的網戀騙案「套路」應是容易識破的,惟仍有不少人上當受騙,原因是騙徒非常努力「學習進修」,他們會閱讀大量心理學、溝通技巧、管理學及人性學等書籍,化身為「心理學家」,騙徒掌握了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赫茲佰格「雙因素理論」及麥格雷戈「X—Y人性假設理論」等心理理論,結合漁翁撒網式的大量實踐,不斷改良及提升詐騙技巧。騙徒甚至能從人際關係、人的需要、動機、目的、引誘和人性假設等多個不同的角度,準確分析受害人的心理需求,並看準了受害人情感的脆弱、或是貪婪之心,為其度身編寫詐騙劇本,加上受害人在網絡世界的防罪意識較薄弱,容易投入受騙。

不惜工本詐騙 現實中「童話都是騙人的

高勝文指出受害人多為女性的原因,是因為受害人自小受童話故事的熏陶和影響,一直期待夢想中的王子在現實生活出現,但他直言,連歌詞也提到「童話裏都是騙人的,我不可能是你的王子」,說明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他舉出最常見的案例,指騙徒會包裝自己為工程師及王子等具完美形象的海外商人,或尊貴身份和專業人士,在網上物色作案目標並與受害人交往期間,多以文字、視頻作聯繋,起初噓寒問暖、關懷備至,或以幽默討歡心,亦不時向受害人展示其美好生活或財富,博取受害人對其產生感情及未來憧憬,繼而示愛,發展網上情侶關係,甚至以夫妻相稱。而為進一步取得受害人信任,騙徒更不惜工本搭建模擬佈景房進行詐騙,也會聯同團伙化身為「影帝」,分別飾演多個不同的角色,以增加騙局的可信性;如騙徒謊稱大病求醫索款時,更會搭建假的病房、病床、病歷及醫療器械等道具,亦會與團伙分工合作,分別假扮醫生、護士及病人等角色,最終透過各種借口,多次誘騙受害人匯款。

最新型網戀「騙上騙」 更讓人防不勝防

隨着當局的宣傳教育、呼籲和公佈的騙案宗數增多,居民的防騙意識逐漸加強,惟騙徒也不斷升級。高勝文續指,最新型網戀騙案「騙上騙」,更讓人防不勝防。他稱所謂的「騙上騙」,即騙徒會先以產品或服務騙取首批款項,如借減肥健身及投資為名進行詐騙,待有一定感情基礎後,便會套用慣常的網戀詐騙技巧騙取二次款項,甚至為了讓受害人放下戒心,亦不懼怕假戲真做,於騙款前與受害人見面,達到財色兼收的目的。他以近期最新型的「一對一減肥」網戀騙案為例,所謂的「私人減肥教練」會先誘騙受害人高價購買三無(無生產日期、無質量合格證及無生產廠家)的減肥產品,當建立感情基礎後,再會結合慣常技倆進行網戀詐騙,致使受害人在健康、金錢和感情上均遭受重大損失。

網戀案傷害性大 籲政府各界聯手預防打擊

高勝文更指,網戀騙案除隱蔽性高,對社會傷害性亦大,許多受害人及其親人在經歷被騙後有機會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這是人們遭逢重大創傷事件後出現的一種嚴重的心理疾病。症狀涉及生理、心理和行為三個方面,患者將長期承受失眠、惡夢、焦慮、抑鬱、記憶衰退、易受驚嚇、暴躁、性情大變、多疑、自責、愧疚、常逃避或回憶創傷事物等症狀,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工作及人際關係,甚至會出現濫用藥物或酒精的情況,嚴重者更有自殺傾向。因此,他呼籲政府及各界聯手預防及打擊,並提出以下建議:一是居民應建立正確愛情觀,謹慎交友,平衡愛情和生活;二是當局利用多媒介加強深入宣傳,以提高居民的防範意識;三是對網絡世界應抱有懷疑的態度,須認真核實對方身份,切勿輕易匯款轉賬;四是建議參考銀行可疑匯款勸退機制,在銀行匯款或手機轉賬等方面,加強審核及追蹤款項去向,以及時挽回及追回損失;五是騙案大多涉及跨境犯罪,當局應與各地警方緊密聯手,從源頭搗破網戀詐騙集團;六是當懷疑或不幸受騙時,應立即舉報求助;最後,對於因受騙而長期受情緒困擾的人士,他建議應積極向親友、相關社團、政府心理輔導機構及專業醫生等,尋求適切及專業的協助。 (編輯:劉凱輝)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