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恢復生機

十年保育有成
05/01/2016
18313
收藏
分享
十年保育有成
十年保育有成
十年保育有成

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區位於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3,500米至4,800米,是長江、黃河與瀾滄江的源頭,被譽為「中華水塔」,被選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中「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首個地區,近日試點工作全面展開。

經過十年保育,三江源草地、溼地面積逐步增加,高寒物種數量成長,恢復生機。(新華社圖片)

三江源頭是崑崙山脈的唐古喇山、阿尼瑪卿山之間,雪山冰川廣布,每年向下游輸送超過600億立方米的水量,佔長江、黃河、瀾滄江總水量的25%、49%和15%,涵養的水源關係到下游數億人灌溉、飲水,是全球最重要的氣候啟動區之一。

據新華社報道,三江源地區在過去30年生態急遽惡化,上游水量減少,下游水庫蓄水期不斷提前,同時冰川融化加劇,林地、草地面積縮小,自上世紀70年代起,草地面積減少1,389平方公里,荒漠面積增加674平方公里,泥沙隨雨水流出,每年向下游輸送一億多噸泥沙,濕地減少面積相當於58個西湖,同時增加下游河道淤塞、發生洪澇的風險。

桑周表示,雪豹並不怕人,常常追著汽車跑。(互聯網圖片)

最大生態「世紀工程」

國家於2005年實施最大的生態「世紀工程」,將三江源地區納入保護,採取退牧還草、濕地保護、生態移民等措施,青海省政府也採取一系列政策,逐步取消三江源地區GDP績效考核,同時鼓勵生態保護,將全省近三分一土地納入工業禁止開發區。

經過十年努力,終於迎來回報,據今年5月中科院發布的評估報告顯示,三江源生態退化呈現「初步遏制、總體好轉」的趨勢。新華社稱今日的三江源湖博滿億,濕地再度擴大,草地面積增加,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儲藏分別為70.9億立方米、194.5億立方米和2.03萬億立方米,野生植物2,238種、獸類85種、鳥類237種,折合每年生產的生態資源總值約為人民幣4,706億元。

瀕危藏羚脫離受威脅物種

生態環境的好轉也為高寒物種提供良好的生存條件,在上世紀90年代一度瀕臨滅絕的藏羚、普氏原羚及雪豹等物種都出現數量增加的跡象。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畜牧林業科技局人員桑周表示,近年來已多次接到棕熊、雪豹「進城」的報告,這在之前從未出現過,而根據野外紅外線觀測,僅一個鄉的雪豹數量已超過20隻。

同時藏羚種群數量穩步也增多,已在今年6月發布的《大陸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中,從受威脅物種中除名。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