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推動舊區重建進程舉步維艱,尤其是高齡樓宇僭建物問題,澳門社會民生促進會永遠榮譽會長陳溥森認為,可結合都市更新「雙軌」併行的方式,採用「尊重歷史、分類處理、提高資助、鼓勵自拆」的原則,走出一條整治大廈外牆僭建物的新路子,建議按樓宇的不同樓齡設置不同的梯級,實施不同資助標準和技術支援,鼓勵業權人自願拆卸,並可考慮採取一次性「特赦」辦法解決僭建物。澳門現有各式樓宇建築有6,000多幢,大廈外牆還附設有19萬多個花籠、雨篷、冷氣機架等僭建物。 (資料圖片)
澳門社會民生促進會永遠榮譽會長陳溥森建議,當局應創設誘因鼓勵舊樓業權人自願拆卸僭建物。 (受訪者提供圖片)
陳溥森表示,澳門現有各式樓宇建築有6,000多幢,但具三十年樓齡或以上的商住及工業樓宇就有4838幢,其中七層以下的低層建築就佔有3500多幢,大廈外牆還附設有19萬多個花籠、雨篷、天台、晾衫架、冷氣機架、排氣管等僭建物,還有數以千計的天台屋等。而為鼓勵大廈業主做好大廈外牆維修保養和僭建物自願拆卸工作,政府早在2013年3月18日便實施了《僭建物自願拆卸資助計劃》,隨後在2024年10月6日又實施《樓宇維修資助及無息貸款計劃》,但這兩項措施都牽涉到要對單位外牆僭建物的清拆,要按原設計圖紙還原建築結構的問題,眾多單位業權人便望而卻步。
去年批核樓宇維修資助升近五成
據有關資料顯示,去年全澳共批核512個樓宇維修資助,涉及樓宇458幢,批核金額共5,500多萬元。去年樓宇維修保養工程計劃收到213宗申請,相較2023年的145宗,急增47%,從另一個側面折射出樓宇需要維修保養的情況在逐年加劇,在大幅上升。
陳溥森表示,對於高齡樓宇外牆僭建物,切不能漠然置之。認為澳門推行舊區重建可結合都市更新「雙軌」併行的方式,採用「尊重歷史、分類處理、提高資助、鼓勵自拆」的原則,走出一條整治大廈外牆僭建物的新路子。建議具體以2022年8月17日實施的《都市建築法律制度》為界,以年份往後推移分段,以10年為一個樓齡區間,延伸直到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為止。按樓宇的不同樓齡設置不同的梯級,實施不同資助標準和技術支援,通過提高資助、折減處罰、酌情放寬還原要求、消除物業登記附註等,以較大的誘因,鼓勵業權人自願拆卸,樓齡越高越優先考慮。
他稱,早年在坊間也有長痛不如短痛的講法,建議當局採取一次性「特赦」辦法解決僭建物,有關意見雖存有爭議,但也不失為一條可考慮的途徑,希望當局能廣開言路,聆聽各方意見,集思廣益用新思維破解老問題,令老區舊街通過重建在更新提質中,展現新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