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新廣東」藍圖起航 

現代化海洋牧場掀起灣區餐桌革命
08/07/2025
4361
收藏
分享
現代化海洋牧場掀起灣區餐桌革命

近日,《廣東省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條例》正式施行,幾乎同時,廣東省召開海洋經濟工作會議,兩項舉措聚焦同一核心:大力推進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全面推動海洋經濟提質增效,為「海上新廣東」戰略藍圖拉開序幕。

所謂「海洋牧場」,即在大海中有計劃地放養魚、蝦、貝、藻等海洋生物,不僅供應高品質食材,更具備生態修復與物種保育的功能,是融合生產與保育的現代化綜合海洋經營模式。這場「牧海耕漁」的行動,也正掀起一場從大海到餐桌的「餐桌革命」。

對生活在沿海的廣東人而言,從早餐的艇仔粥、清蒸濑尿蝦到宵夜的蒜蓉烤生蠔,海鮮早已成為飲食日常。然而,每年南海伏季休漁期間,傳統捕撈難以滿足穩定的海鮮供應,「海鮮自由」面臨挑戰,也讓「圈養海鮮」的需求日益迫切。

過往我國水產養殖多集中於近岸,導致養殖密度過高、水質惡化、病害頻發,陷入資源與環境惡性循環。自2013年起,國家開始推動控制近海養殖、拓展深遠海發展,轉向水深20米以下、遠離陸地的「深遠海養殖」模式,開啟全新發展方向。

得天獨厚的藍色糧倉

廣東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成為先行者。全省海岸線總長居全國之首,地處熱帶亞熱帶氣候區,氣候溫和、海域廣闊,全年適合海水魚類養殖。在更深水域中,海流快速、水質潔淨,有助於魚類生長與品質提升,這也促使更多企業與科研機構投身深海養殖事業。

但深海養殖並非易事。設施成本高昂,一個可抗颱風的養殖平台造價動輒數千萬元;海洋環境變化劇烈,水溫、鹽度、壓力變化頻繁,對種苗、飼料、管理技術等要求更高。此外,從育苗、養殖、加工、冷鏈物流到終端銷售,深海養殖還需完整產業鏈配套支撐。

那麼,深海養魚是否僅為滿足口腹之欲?答案顯然不止於此。

在當前糧食安全日益受重視的背景下,我國糧食觀念早已從「稻穀滿倉」拓展為「飯碗多元化」,涵蓋糧、肉、蛋、奶、果、蔬、魚等多元結構。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既能提升國內優質蛋白供給能力,也能拓寬沿海產業發展空間,穩住糧食安全戰略的「藍色糧倉」。

全產業鍊海洋經濟新格局

廣東更將建設海洋牧場視為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重要抓手。每一座海洋牧場背後,不僅是幾十家涉海企業,更連動著千百個村鎮的轉型與致富。當前廣東正著力推動「現代化海洋牧場+」融合發展模式,結合文旅、休閒漁業、科研育種、精深加工等多產業協同推進,打造全產業鏈海洋經濟新格局。

根據規劃,廣東將在近海養殖做「減法」,控制密度、改善環境;在深遠海養殖做「加法」,釋放海洋空間價值。到2027年,全省海水養殖總產值目標達440萬噸,並打造一批高標準水產品加工產業園及「南繁硅谷」式海水種業基地,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

從讓更多人「吃上海鮮」,到端穩國人的「藍色飯碗」,從一碗熱騰騰的粥到一口鮮甜的魚,每一道來自南海的海味背後,都凝聚著廣東對海洋的深耕細作與前瞻思維。「海上新廣東」的藍圖,正以現代化海洋牧場為引擎,推動大灣區數位經濟與生態經濟齊頭並進,邁向高品質可持續發展新階段。 (編輯部)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