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兩百年間的澳門歷史,霍亂曾是籠罩在街頭巷尾、揮之不去的死亡陰霾。這座城市曾經歷多達七次霍亂大流行,每一次都奪走數千甚至上萬生命。在19世紀,面對霍亂蔓延,澳門的抗疫手段極為有限,主要依靠隔離、改善衛生和傳統藥物。然而,疫苗的引入逐漸成為扭轉「戰疫」局勢的關鍵。儘管早期的疫苗接種面臨推廣不易、技術限制等挑戰,但進入20世紀後,疫苗預防感染、降低重症和死亡率的顯著效果,改變了澳門人對霍亂的認識和恐懼。
澳門最近一次的霍亂病例出現在1998年。曾經令人聞風喪膽的霍亂,從大流行病變為可控的傳染病,標誌著澳門在科學防疫上取得的進展,也凸顯了疫苗在保障城市居民健康方面的重要功效。
(本文部分內容引自蔡少民所著之《澳門瘟疫簡史》,澳門:蔡少民,2021年)
澳門經歷過七次霍亂流行,預防針的逐步普及推廣對控制疫情起到重要作用。(澳門鏡湖醫院收藏,蔡少民提供,摘自「澳門記憶」文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