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作為高度依賴服務業的經濟體,輪班工作者佔勞動力近三成,但現行持續進修計劃的剛性架構,使這群關鍵勞動力被排除在技能提升體系之外。以賭場員工為例,超過80%需輪班工作,但政府認可的職業培訓課程中,只有小數提供夜間或彈性授課時段,導致群體的進修參與率持續偏低。這種結構性排斥不僅加劇人力資本錯配,更形成惡性循環:當博彩業面臨調整時,大量具備單一技能的員工因無法及時轉型而面臨失業風險,直接阻礙政府推動的「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更嚴重的是,外僱在部分行業(如建築工程)的技術壟斷,使本地輪班工作者在產業轉型中進一步邊緣化,凸顯現行進修制度的改革迫切性。
破解輪班工作者進修困境的關鍵,在於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終身學習體系。首先,可借鑑新加坡SkillsFuture的「微證書」(Micro-Credentials)模式,將課程拆解為15-20分鐘的模組化單元,配合AI學習平臺的自適應排程功能,讓工作者利用零碎時間累積學分。強制要求政府資助課程中,至少30%名額保留給輪班時段,並對企業提供稅務優惠,鼓勵其開放工時彈性供員工進修。以韓國「職場學分銀行制」為例,類似措施使製造業輪班員工的進修參與率提升,成功助力產業升級。對澳門而言,此改革不僅能活化閒置的進修資源,更能為中葡平台、大健康等新興產業儲備跨界人才,實現從「時間貧困」到「技能賦能」的質變,最終達成經濟多元化的核心目標。
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青委副主任黃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