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領跑?誰在追趕?

粵港澳大灣區 2025上半年GDP對比分析
08/08/2025
1029
收藏
分享
粵港澳大灣區 2025上半年GDP對比分析

一、整體情況

據最統計局資料顯示,2025年上半年我國經濟整體保持穩中有進的發展,呈現回升向好態勢。其中,全國GDP達660536億元,同比增長5.3%;廣東省GDP總量達68725.40億元,同比增長4.2%,略低於全國平均增速。大灣區九市GDP為34908.94億元,占廣東省GDP約80%,體現出強勁的區域經濟綜合實力。

二、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對比分析

1. 深圳穩居灣區“經濟引擎”之首 深圳以18322.26億元的GDP總量繼續領跑灣區城市,同比增長5.1%,高於全省平均水準,顯示出強勁的發展韌性和領先的產業支撐力。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深圳在科技創新方面持續發力,聚集了華為、騰訊、中興、大疆、比亞迪等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企業和製造龍頭,構建起從基礎研發到應用落地的完整創新生態。高端製造業方面,以智慧終端機、新能源汽車、半導體、新材料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持續壯大,成為推動GDP增長的關鍵引擎。同時,深圳以數字經濟為主軸,持續推進5G、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資訊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加快產業數位化轉型步伐。

2. 惠州與肇慶表現搶眼 2025年上半年,惠州與肇慶經濟增速分別達到5.1%和5.2%,位居粵港澳大灣區前列,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動能。惠州方面,TCL科技、TCL實業、億緯鋰能、德賽西威等四家企業均紮根于仲愷高新區,持續釋放創新驅動效應,催生出新產業、新模式與新動能。肇慶方面,小鵬汽車主要生產基地及寧德時代旗下瑞慶時代等新能源龍頭企業落戶當地,帶動全市新能源產業鏈產值快速攀升,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3.廣州、佛山增速放緩 廣州(3.8%)、佛山(2.3%)二市整體增長較緩,顯示傳統製造業轉型壓力依然較大,需要進一步激發內生動能。廣州傳統服務業占比較高,但受制於消費動能不足,復蘇進展緩慢,拖累了整體經濟增長。同時,廣州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方面仍顯“破圈”乏力,缺乏強勁的新動力。此外,隨著城市空間和人口紅利逐漸見頂,土地開發及新增投資潛力也相對有限。佛山作為廣東省重要的製造業基地,經濟總量長期位居全省前列,但近年來增長速度相對放緩,主要原因在於其產業結構偏重傳統製造業,如家電、陶瓷、機械等,面臨市場飽和、成本上升及環保壓力,加之高端產業占比不高,科技創新能力相對薄弱,缺乏核心技術和高端人才支撐。此外,外部市場波動疊加內需疲軟,也對佛山的出口型產業形成掣肘。佛山正處於“上有強壓、下有猛追”的結構性困境,面臨從“製造大市”向“製造強市”轉型的關鍵陣痛期。

三、展望

新質生產力成為高質量增長的核心動能。從GDP增速看,增速靠前的城市普遍在科技創新、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佈局較深,顯示“以質提速”的新發展邏輯正在形成。尤其是惠州、肇慶等“後發快跑”城市,借助產業園區、龍頭企業帶動新質生產力快速集聚。未來,粵港澳大灣區應聚焦核心技術自主突破、人才高地建設與制度型開放,加快培育未來產業和新動能。

區域發展分化加劇,需強化協同效應。從GDP總量與增速來看,大灣區內部呈現“核心城市領跑、邊緣城市追趕乏力”的特徵,城市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仍較突出。江門、肇慶等城市在承接核心城市產業外溢上成效有限,資源要素集聚能力不足,制約其加快追趕步伐。未來應加強一體化發展機制,推動交通互聯、產業共建、要素共用,構建以核心城市為引擎、周邊城市為支撐的多中心網路化增長格局,實現區域聯動發展新突破。

澳門區域經濟研究會理事 肇慶學院講師 譚夢卓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