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珠海園區揭牌

打造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新高地
02/09/2025
4711
收藏
分享
打造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新高地
打造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新高地

中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珠海園區正式揭牌。這座位於珠海高新區、總面積達1.8萬平方米的園區,被視為中山大學推動國家級成果轉化平台升級的重要一步,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戰略布局的關鍵環節。中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珠海園區正式揭牌。 (網絡圖片)

珠海園區將聚焦海洋科學與工程、人工智能軟件工程以及微電子科學與技術三大方向,力圖在支撐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培育具有全球示範作用的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產業園區不同,珠海園區與中山大學珠海校區的學科布局緊密相扣,並與珠海重點打造的「4+3」產業體系高度契合。中山大學科技園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一希透露,僅在2024年,中大與企業開展的科技合作已達1200項,其中有373項落地珠海;而截至2025年8月,與珠海企業達成的合作項目更達228項,數量超過去年同期,涵蓋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值得注意的是,中大畢業生留珠就業率已接近20%,顯示出珠海對高素質人才的吸引力正持續增強。

根據教育部規劃,國家大學科技園被定位為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平台,需構建「中心+節點」的網絡體系。在這一背景下,中山大學重塑升級科技園,並採取「一園多區」的模式,依托廣州、珠海、深圳三校區以及香港高等研究院,共同形成覆蓋粵港的「啞鈴型」格局。中山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常務副院長黃林沖表示,這樣的布局能夠有效疊加廣深的科研與產業優勢,並通過香港吸引國際科研與資本匯入珠海,形成完整的成果轉化生態鏈。

揭牌當天,現場共有64家企業簽署合作協議,超過150家企業參與對接,涵蓋人工智能、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藥、海洋與環境技術等前沿領域,顯示市場對高校科研成果的需求極為殷切。珠海聖美生物診斷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石劍峰指出,珠海園區建立了完善的對外技術轉化體系,已經從單純的技術轉讓,發展為與合作方共同建設產業閉環,這種「學科與產業精準對接」的模式,將有助於吸引更多企業進駐珠海,形成「雁陣效應」。

鳳凰製藥集團則在當天與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李文均教授團隊簽署協議,共建「長壽人群腸道益生菌開發聯合實驗室」。該公司自2023年落戶珠海以來,已建立近2000平方米實驗室,在與中大合作後,技術突破速度明顯加快,益生菌項目實現了從依賴外部採購到自主研發並推進產業化的跨越。公司研發中心總監冀軍鋒表示,未來將進一步加大投入,深化校企合作,推動從實驗室研究、概念驗證、小試中試直至產品上市的全鏈條成果轉化,並計劃將產品推向國際市場。

從定位來看,珠海園區的雄心極為明確:要打造具備培育未來產業能力、在全球具有示範引領作用的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戰略背景下,園區不僅服務地方經濟,還肩負著參與國家乃至全球科技競爭的重要使命。為此,園區提出了六大任務,包括推進有組織的科技成果轉化、加強專業化服務隊伍建設、完善科技金融和財稅支持、建立「科學家+工程師」的研發團隊、培養拔尖創新創業人才,以及深化成果轉化的制度改革。

目前,珠海中山大學科技園管理有限公司已配齊管理團隊,首批18個項目和平台達成入駐意向,標誌著園區已邁出實質性步伐。未來,珠海園區能否真正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加速器」和新質生產力的「孵化器」,不僅關乎中大與珠海的校地合作成果,更關乎大灣區能否在全球科技競爭中贏得先機。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