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近日正式對外發布《智能世界2035》系列報告,首次全面公開其對通往智能世界2035的十大技術趨勢判斷。這份報告經過兩年調研,華為與超過一百位專家、學者、客戶及合作夥伴深入交流,並舉辦逾兩百場研討會,參考聯合國、世界經濟論壇等權威機構的方法與數據,系統性描繪了未來十年的科技與產業演進方向。
華為常務董事汪濤在發布會上發表主題演講《探索未知,躍見未來》,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新定義未來,呼籲業界在快速變革中更需依靠科技願景與假設來引領方向。他強調,每一次文明的跨越都源於人類不斷探索未知,這一精神正在推動人工智能突破認知與技術邊界,走向更加繁榮的智能文明。
報告提出的十大趨勢涵蓋人工智能、計算、交互、通訊及能源等核心領域。首先,人工通用智能(AGI)被視為未來十年的最具變革性力量,但要實現「奇點突破」仍需跨越多重挑戰,並必然走向物理世界。其次,隨著大模型的進步,AI智能體將從執行工具演變為決策夥伴,推動產業革命。同時,開發模式也將迎來變革,人機協同編程成為主流,人類將更多聚焦於頂層設計與創新思考,而繁瑣的編碼工作則交由高效AI完成。
在人機互動方面,使用者介面將從圖形界面進化至自然語言,並逐步融合五感,帶來更沉浸的多模態體驗。手機App則將轉型為由AI驅動的服務節點,用戶僅需下達指令,智能體即可自動調用服務。隨著世界模型技術突破,L4+級自動駕駛汽車將走入日常生活,成為「移動的第三空間」。
全球算力將增長十萬倍
在基礎設施層面,報告預測到2035年,全球算力總量將比現時增長十萬倍,並在計算架構、材料器件、工藝和範式四大領域迎來顛覆式創新,催生新型計算的全面興起。數據將成為推動AI的「新燃料」,AI存儲需求將比2025年暴增五百倍,佔比超七成,並由Agentic AI驅動存儲模式的轉變。通信方面,連接對象將從現今的90億人拓展至9000億智能體,標誌著從移動互聯網邁向智能體互聯網的飛躍。能源亦被視為AI發展的核心制約因素。報告指出,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將突破五成,人工智能將成為新能源系統的核心,透過「Token管理瓦特」的方式,實現能源的動態高效調配。
報告還描繪了人工智能深入社會生活的前景。到2035年,AI將助力預防超過八成慢性病,使健康管理從「被動治療」轉向「主動預防」;逾九成中國家庭將擁有智能機器人;AI Agent將推動企業決策自動化,人工智能應用率將超過85%,勞動生產率可提升六成。未來的家庭與企業場景將逐漸進入由AI驅動的沉浸式、全息化新時代。
與此同時,華為還發布《全球數智化指數2025》報告,將「土地、勞動、資本」等古典經濟學要素映射至「數據、ICT人才和數智化工具」,構建涵蓋數據規模、網絡連接、算力存力以及創新生態等多維度的評估模型,旨在為各國制定數字經濟戰略提供量化參考。
汪濤最後強調,智能世界的構建不僅需要技術創新,還需堅守「AI普惠」與「AI向善」的治理框架,確保人類真正掌握技術主導權。他表示,華為願與全球夥伴攜手,分享數智化轉型的成果與紅利,共同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智能世界。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