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點半,海風裡帶著鹹鮮的氣息。伴隨著一輛輛滿載海鮮的貨車抵達,位於澳門水上街市周邊的洪陶海產配送有限公司迎來新一天的繁忙。青蟹、鮑魚、東星斑等冰鮮水產品,經珠海加工中心處理後,當天清晨便通過拱北口岸輸入澳門,送至超市、農貿市場和酒店餐桌。公司負責人陶鍵續感慨道:「食材更新鮮了,種類也更豐富了。」從「有得食」到「食得好」,澳門民生物資供應正不斷提質提速。
澳門居民對「好滋味」的要求,歸根結底是「鮮」。然而,以往每批冰鮮水產品都需單獨申報並接受抽檢,企業一個月往返海關十多次,流程耗時。2023年8月,拱北海關與澳門市政署推出「三聯三同」監管模式,在風險可控下實現快速驗放。如今,企業僅需每月集中申報一次,查檢作業時效提升近六成,企業申報批次減少99%,大大節省成本。從冷鏈車廂到市民餐桌,通關效率的提升,為澳門百姓帶來更即時的「鮮」味。
國外水果直供澳門
除了新鮮度,澳門消費者也期待「新鮮感」。近月來,超市貨架上的菠蘿、山竹等進口水果吸引不少市民選購。居民陳健輝直言:「又便宜又靚!」過去,澳門進口水果需經香港拆運,品種少、價格高。今年1月,拱北海關與澳門市政署建立國外水果直供模式,實現內地供澳進口水果「零」的突破。據統計,2025年1至8月已有246噸國外水果經內地直供澳門,涉及9個國家、17種水果,第二季供應量比首季增加逾五倍。新政策不僅拓寬了供應渠道,也顯著降低了消費成本,讓澳門市民的「果籃子」更加豐富。
大灣區民生通道拓展
民生物資供應的提升,背後是大灣區制度創新的深化。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時,賦予粵港澳大灣區「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的重要定位。拱北海關積極推進智慧海關建設,推出「三聯三同」模式、國外水果直供新政等多項改革舉措,推動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
隨著港珠澳大橋開通並持續優化通關政策,大橋已成為「灣區物流大動脈」。近一年,新增5家企業獲准供港鮮活農食產品,部分企業甚至由深圳搬遷至珠海,以便更快進入供港澳市場。海關人員回憶,部分企業剛落戶時,對質量管理體系缺乏了解,海關專班便協助梳理流程、建立自檢實驗室。今年3月,珠海東盛實業經大橋首次實現對港蔬菜供應,一個月後更成功供應水果,體現出跨境通道的高效能。
驗放供港澳農產品增長超四成
「十四五」以來,拱北海關已與港澳相關部門簽署19份合作文件,在通關、檢驗檢疫等領域實現十項全國首創。截至2025年8月,拱北海關監管驗放供港澳蔬菜、水果、禽肉、水產品等農產品194.1萬噸,較「十三五」期間增長43.7%;貨值達333億元,增幅更高達126.1%。這些數據,折射出粵澳民生融合的不斷深化,也體現出「一國兩制」框架下制度創新的持續紅利。
從「鮮」到「新」,再到跨境通道的「寬」,粵澳民生物資的流通日益暢順。澳門市民的餐桌因而更為豐富多樣,價格更親民。對於大灣區而言,這既是推動區域融合的民生細節,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落點。隨著「十四五」步入收官階段,粵港澳三地的協同將繼續深化,讓居民日常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不斷增加。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