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三航研發智慧控油系統 降低工程成本
25/09/2025
4422
收藏
分享
中交三航研發智慧控油系統 降低工程成本

中交三航局港灣院近日宣佈,由局數字化管理部、工程管理部牽頭研發的「工程船舶油耗智能監測系統」已全面推廣至全局海上風電項目及重點水工項目,實現百條船舶數據實時上線。這一成果標誌着該院深入落實中交集團「數智賦能」轉型要求,以「四化」建設為抓手,在工程數字化管理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時間回溯至 2024 年初,集成智能傳感器、物聯網、北斗定位及 AI 算法的「三航油管家」系統,首次在國家重大項目 —— 小洋山北作業區項目投用。該項目通過圍填海形成 5.63 平方公里陸域,需吹填砂石 3612 萬立方米,日均在場施工船舶近百艘。「燃油成本占船舶運營總成本的 40% 至 60%,是成本控制的『咽喉』。」項目物資設備部部長褚捍軍坦言,傳統「船員日報 + 抽檢」模式存在 15% 測量誤差,成本核算成了「糊塗賬」。

為破解行業難題,港灣院數智工程設計研究所所長楊安韜帶領團隊駐守機艙攻關。由於缺乏成熟方案,團隊採用「解剖麻雀」法,針對交通船、錨艇等高油耗船舶反覆測試。初期遭遇發電機高溫回油產生油蒸氣的難題,超聲波流量計讀數飄動不定。「必須先把氣泡『抓』出來!」楊安韜團隊歷經四次迭代,研發出油气分離裝置,將測量精度從 ±5% 提升至 ±2%。

面對船舶功率差異大、油路狀況複雜的挑戰,團隊實行「一船一方案、一船一標定」:小功率發電機採用容積式流量計搭建油路閉環,大功率船舶則搭配超聲波流量計與油气分離裝置,確保數據準確。但系統試點初期卻遇冷 —— 外租船東老周頭直言:「數據公開,利潤空間就沒了」;项目部也擔心操作繁瑣影響效率。

對此,團隊推出數據脫敏協議,僅同步油耗趨勢與能效數據,徹底打消船東顧慮;同時簡化操作界面,開展「一對一」教學。截至 2025 年 8 月,小洋山北及舟山重大項目 16 艘船舶完成安裝,人工填報環節減少 80%,月度油耗統計從 3 天縮至 4 小時,異常油耗響應時間壓縮至 8 分鐘內。指揮中心大屏上實時跳動的數據,正推動項目管理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型。

業內人士指出,該系統的大規模應用,為水運工程節能降耗提供了可複製經驗,亦為粵港澳大灣區海上工程數字化升級提供技術參考。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