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科技界,似乎形成共識:在人工智能上投資過少,比花太多錢更危險。OpenAI 執行長阿特曼(Sam Altman)直言,企業若「投資不足會損失收入;投資過多只是虧錢」。Meta 執行長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也在最新財報電話會中表示,AI 的營收潛力巨大,「我們不能冒著投資不足的風險」。

在AI熱潮下,「 寧可砸錢也不能落後 」的邏輯近周遭到投資人質疑。 (AI生成圖片)
然而,這種「寧可砸錢也不能落後」的邏輯近周遭到投資人質疑。他們開始憂心:AI建設的大規模支出是否正推高一場終將破裂的泡沫?若要尋找前車之鑑,美國晶片大廠Intel的失敗擴張 正是最鮮明的警示。
英特爾的豪賭
為追趕亞洲競爭對手的先進製程,Intel在2021年請回基辛格(Pat Gelsinger)擔任 CEO,並推出激進策略:不只要重返領先,更要成為全球重要的晶圓代工廠。這項計畫要求Intel提前大幅擴張產能,押注未來需求。
晶圓廠一座動輒數百億美元、建設期長達多年,Intel 只能在需求尚未到來時先砸錢佈局。正如今天的 AI 產業,認為如果等到需求確立才投資,機會就已經被別人搶走。
Intel 當時財務狀況良好,2020 年自由現金流超過 210 億美元,資本支出從 2020 年的 140 億美元膨脹至 2022 年的 250 億美元。葛辛格甚至在投資會議上承認:「我們確實是在過度投資,這是一個刻意的決定。」
產線停擺 現金流轉負
但在科技節奏與市場需求急速變化下,Intel的豪賭很快被證明方向錯誤。
先進製程研發受阻、客戶需求不如預期,加上競爭者迅速崛起,讓 Intel 的大擴張成為沉重包袱。過去 14 季中,有11季自由現金流為負,部分擴廠計畫更因資金壓力而喊停或取消。
為 止 血, 公 司 被 迫 出 售 資 產, 包 括 減 持Mobileye持股、出售可程式晶片業務,並裁減數千名員工以削減成本。Intel甚至停發股息,葛辛格最終被迫下台。
Intel 股價近期大跌,美國政府在今年8月入股10%才短暫止跌。然而 Intel 目前市值僅約1,710億美元,不到AI晶片龍頭Nvidia的1/26。五年前Intel 的市值甚至還高於Nvidia。
AI是否會走上 Intel 的老路?
Intel的故事讓投資人擔憂:在今天這波 AI建設狂潮中,如果需求最終未如科技巨頭所預期大爆發,相同的命運可能在更多公司上演。
科技企業正投入數百億美元打造 AI 資料中心與運算基礎建設,但若 AI 的商業化腳步放緩,這些投資可能淪為沉重包袱,帶來巨額減值。一批依賴 AI 故事募資的新創公司更可能面臨倒閉風險。
這種疑慮已影響市場情緒,近幾週 AI 概念股走勢震盪,投資人開始重新評估「砸錢換未來」是否仍站得住腳。
儘管如此,Intel 案例也顯示,過度投資並不必然走向破產。Intel 雖遭重創,但仍有支撐續存的財務與技術根基。對當今砸重金的科技巨頭而言,財務能力成為最大差異點——微軟、Alphabet、亞馬遜三大企業資金實力雄厚,即便資本支出膨脹,仍有足夠緩衝空間,短期壓力不會致命。
其中 Alphabet 最受市場稱讚,因其憑藉搜尋業務的強大現金流與自研 TPU 的技術優勢,在AI 投資上採更克制策略。其今年資本支出僅約佔預估營收的 23%,遠低於其他雲端巨頭。
相比之下,財務槓桿較高或業務過度集中於AI 的公司——如 Oracle、CoreWeave,甚至部分程度上的 Meta——若AI報酬未達預期,恐更容易步上 Intel 的後塵。
AI豪賭的風向正在改變
科技巨頭都相信 AI 是下一個世代的核心機會,但 Intel 的故事提醒業界:
過度自信與急躁擴張,可能讓一家公司在轉型路上失速。
當前 AI 投資潮是否會成為下一個 Intel 式的產業反噬,將取決於一件事:
AI 的商業化能否如預期般快速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