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生巨變

台灣解嚴30年
16/07/2017
67289
收藏
分享
台灣解嚴30年
台灣解嚴30年
台灣解嚴30年
台灣解嚴30年
台灣解嚴30年
台灣解嚴30年
台灣解嚴30年
台灣解嚴30年
台灣解嚴30年
台灣解嚴30年

1987年7月14日晚間,台灣三家電視台同步播出政府重大消息,時任「新聞局」局長邵玉銘奉「總統」蔣經國之令,宣告自7月15日凌晨零時起,解除實施長達38年的「戒嚴令」。每個台灣人民的生命,一夜間產生空前的轉變。本月15日是台灣「解嚴」30周年紀念日,「總統」蔡英文在臉書上發文,表示希望有一天,台灣能終結藍綠政黨惡鬥,讓民主不斷向前邁進。

蔣經國蓋印的「總統令稿」。(互聯網圖片)

蔣經國

時空回到1949年, 國共內戰接近尾聲,國民政府準備遷台,當時的「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在國府主席蔣中正命令下,宣告自同年5月20日起在全台實施戒嚴,同年12月,蔣中正與大約200萬軍民一同撤退到台灣。

蔣中正

戒嚴令讓政府得以對台灣實施戰時緊急狀態軍事管控,人民言論、出版、集會與旅行自由受限,社會推行「三民主義」意識型態教育,對可能危害政權穩固的行為採取高壓管治。這種狀態持續整整38年,是世界上任何政權所實施的最長時間戒嚴。

馬英九:翻譯時全身如觸電

70年代中後期, 世界局勢發生變化,國際社會普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合法代表,台灣退出聯合國,國民黨威權統治的正當性被質疑,許多台灣人自發組織黨外運動,不斷衝擊政府體制,尤其1979年發生的「美麗島事件」,讓台灣的人權狀況被國際社會質疑,國民黨政權被稱為「右翼軍事獨裁政權」,令時任「總統」蔣經國思考解嚴的可能性。

當年擔任蔣經國英文祕書的前「總統」馬英九,前天(15 日)出席座談會時回憶當時的情況。1986年10 月7日, 蔣經國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創辦人葛拉翰夫人專訪,馬英九擔任翻譯。葛拉翰問到,「聽說最近將解除戒嚴,開放組黨,是真的嗎?」蔣經國沉穩地回應,「會在制定相關國家安全法令後,解除戒嚴令,並開放組黨」。馬英九說,他在翻譯這段話時,身體有如「觸電」般的感覺,非常震撼,知道自己正在參與歷史性的時刻。「一個從威權體制中生長的人,最後親手終結掉威權體制,舉重若輕,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馬英九說。

1986年10月,蔣經國(左)接受葛拉翰夫人專訪談及即將解嚴。兩人中間即是當年37歲的馬英九。 (互聯網圖片)

邵玉銘:他說我自己宣布就好

他又回億,事後「新聞局長」邵玉銘還請示蔣經國,詢問解嚴後的黨外言論尺度,蔣經國笑著回答,「既然解嚴了,當然是要愈來愈寬,怎會愈來愈嚴?」邵玉銘本人也在接受新聞網站「風傳媒」訪問時透露當時的秘辛。他說,「13日我接到『總統府』副秘書長電話,要我14日下午6時宣布解嚴, 我一度不敢相信」,雖然此事早已定案,但就常理而言,這種重大決策都要由「總統」宣布,邵玉銘一度婉拒,認為應由蔣經國親自宣布。

但過不了多久,副秘書長再度來電表示,「『總統』說你宣布就可以了」。最後,邵玉銘在宣布解嚴時加了一句「奉『總統』令」。而台灣人的生命,就這樣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黨禁 報禁 歌禁 髮禁 充滿禁忌的台灣日常

1991年上映的台灣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以戒嚴時期的台灣社會為背景,電影的主角、高中生小四(張震飾演),生活在學生理平頭,穿制服、滿街都是反共標語的1961年台北,其父親被警備總部拘禁後性情大變,自己也因殺害暗戀對象被捕入獄。其友人曾寄給他一捲錄音帶及貓王的回信,卻被監獄管理人員丟進垃圾桶,錄音帶中的歌曲《Are You Lonesome Tonight》及歌詞中「a brighter summer day」(電影英文名稱),象徵了戒嚴時代嚴格管制下台灣人青春的結局。

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張震背後的牆上寫著「保密防諜」。 (互聯網圖片)

戒嚴時期的台灣不但禁止組黨、報紙限印三大張、電視台限三家外,威權統治也走入生活的各種層面。70年代是查禁歌曲的高峰期,當局以「意識左傾、為匪宣傳」、「詞句頹喪、影響士氣」、「荒誕色情、危害青年」等理由查禁流行歌曲,例如《熱情的沙漠》中的「啊」,被認為有性暗示、鄧麗君的名曲《何日君再來》則被認為是「期待共產黨到來」,連《燒肉粽》都被指「影射政府無能」,戒嚴時期的禁唱歌曲一共多達898 首。

除此之外,戒嚴時代還股吹健康社會風氣,一男一女不能一起跳社交舞,也不能摟摟抱抱;有「馬」、「左」二字的書是禁書,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只因毛澤東寫過「只識彎弓射大鵰」也成為禁書;勞工不能罷工;而男人也不可留長髮,遇上警察可能被當街理髮。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