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香港上市

首個試水「同股不同權」企業
09/05/2018
32514
收藏
分享
首個試水「同股不同權」企業
首個試水「同股不同權」企業
首個試水「同股不同權」企業

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機廠小米於上周四正式遞交了香港上市申請,預計將在6月底或7 月初掛牌交易。就在本周一,港股上市機制剛剛進行改革,這是繼1989年後, 港交所重新啟動「同股不同權」機制。此次改革被稱為港股24年來最重大的IPO改革。小米因此成為首個試水「同股不同權」的上市企業,大股東能擁有更大的權力,並有望成為今年來港上市的最大型科技股。但甚麼是「同股不同權」?不同於「同股同權」的一股一票,「同股不同權」的公司股票分高、低投票權兩種,高投票權的股票每股有享有的投票權要高於低投票權的股票。 (文:蘇祺)

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機廠小米於上周四正式在港遞交上市申請。 (互聯網圖片)

這類型的股權架構亦被稱為雙重股權架構,即將公司股票分為A類股及B類股,外圍投資人購買的股票為A類股, 如阿里巴巴(BABA-US)企業中的軟銀,以及小米公司中的啟明創投一樣,而創始股東及團隊則持有B類股。A類股及B類股最大的差別在於投票權,正如小米提交上市申請一樣,A類股持有者一股代表一份投票權,B類股持有者,一股則代表十份投票權。這意味著最大股東可能並不是控股股東,亦並沒有決策權。正如小米此次遞交的招股說明書上所顯示,「雷布斯」擁有小米公司31.4%的股份,卻擁有公司53.79%的表決權。

港股80年代曾盛行雙重股權結構上市

港股在80年代曾經一度盛行過雙重股權結構上市。但是由於當時的港股市場缺乏相關管理與監管的經驗,於1989年被正式廢除。

時隔29年,隨著時代背景變遷,港股重啟同股不同權機制,旨在吸引獨角獸企業上市。與傳統企業「一股一權」的股權架構不同,這些獨角獸企業在多輪融資過程中,為了讓創辦人在持股較少的情況下,繼續控制公司,往往傾向於採用「同股不同權」的股權架構,如:阿里巴巴、京東(JD-US)和百度(BIDU-US)。有專家表示,這些獨角獸企業代表了技術的進步和產業發展的新方向,如果用傳統的規則來衡量他們,就很難讓資本市場獲得這些優秀的資源。

據業內人士透露,小米公司估值介乎650億至700億元(美元,下同),公司亦有信心最終上市市值能達1,000億元,並會在港籌集最多1,365億元。即使最後只能以現時約700億元上市,亦可以約5,500億港元的市值打入港股藍籌第11大市值,並成為繼阿里巴巴2014年於美國以2,000億元上市後全球最大的科技新股。

小米上市前瞻的優勢

有內地研究所3月23日發布的「2017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小米估值排名第三,約460億元,僅次於估值750億元的螞蟻金服和560億元的滴滴出行。

不過今年初傳出小米擬到港上市時的估價就較為樂觀,高達1,000億元。小米近年增長速度驚人,雖於2015 年虧損9.8億元(人民幣,下同),卻在隔年轉虧為盈,更錄的9.1億元的盈利,繼而在去年推算賺75.8億元,增長超過七倍。此外,小米又承諾,每年整體硬件銷售淨利潤將永不超過5%,意味著產品銷售價格只會微升,預計今年市佔率將進一步提升。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認為,以目前的發展勢頭,小米有繼續向外擴展的實力。 (互聯網圖片)

不過隨著小米近年在中國火速崛起,近日中興通訊(00763)及華為收到違反美國相關規定而制裁,不排除小米受到牽連而成為美國調查之列,相信這是小米業務發展的最大隱憂。但總體來說,據數據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上周五發布報告中顯示,首季內地智能手機出貨量跌至9,100萬部,十大智能手機公司有八間出貨量都按年下跌,但小米公司卻逆流而上,出貨量按年升37%。該報告又列出國內五大手機公司市佔比率分布,小米雖首列第五,市佔率卻由2017年第一季的8%增至2018年同期的13.1%,優於首四大公司,暫看今年盈利增長樂觀,有望再度創造倍增的佳績。

小米首季出貨量按年升37%。(互聯網圖片)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