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之父」首次來澳

傳授教學秘笈 「小班」教學≠培養高質學生
11/06/2018
32936
收藏
分享
傳授教學秘笈 「小班」教學≠培養高質學生
傳授教學秘笈 「小班」教學≠培養高質學生
傳授教學秘笈 「小班」教學≠培養高質學生

教育暨青年局為加強澳門教育界對國際教育發展新趨勢的了解,邀請享譽全球的國際級評核專家,有「PISA協式問題解決評核之父」之稱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教育與技能部部長Andreas Schleicher首次親臨澳門,於本月2日(星期六)在教青局仲尼堂作專題演講「Preparing Students for Their Future, Not Our Past」,座無虛席,吸引包括教青局局長老柏生及該局主管、公私營教育機構代表近200人出席。

「PISA之父」(左三)來澳作教學專題演講,助教育界了解國際教育發展新趨勢。 (教青局圖片)

教青局前(9)日在新聞稿中披露講座內容,部長引用PISA 2015數據,向與會者分析比較澳門與其他國家的研究數據和教育現狀。學習方面,Schleicher強調教學內容要深入精準,學習時間重專注不重長短,過度牢記及操練對學習動機、興趣及效果有負面影響,對知識的理解和合理運用最重要。

Schleicher從多個角度向本澳代表傳授教學心得。 (教青局圖片)

老師及家長正面支持

Schleicher於講座中引用PISA 2015數據顯示,老師和家長的正面支持,學生與同儕的良好關係等,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表現和生活滿意度;反之,沉迷互聯網會導致社交支援薄弱、對學業產生焦慮和生活滿意度下降;他建議學校和家長要積極關心孩子的生活素養和幸福感。

跨專業文化培養高質學生

Schleicher在分析PISA 2015班級規模、師生比及科學成績之間關係時發現,就讀每班約25人(小班)美國學生的科學成績卻低於每班約45人(大班)的中國學生,原因除了學生在大班能有效互動及互相學習外,亦因中國教師有更多課堂教學以外的時間,參與教學研究和培訓,把有關學科知識和教學技巧應用在日常教學中,讓學生獲益。他強調,班級人數下降無助培養高水平學生,他表示,要培育高水平學生,應該加強跨專業和文化的聯繫,為學生創設多元的學習環境和優質的教與學協同效應。

老柏生(右)向 Andreas Schleicher(左)致送紀念品。 (教青局圖片)

學會與人合作的軟實力

OECD倡導把「個人與社會的幸福感」作為2030 年的學生學習框架目標。Schleicher 稱,學生需要學會承擔責任、調和緊張關係和解難、與人合作,以及創造新價值等軟實力。他強調,與人合作是學生未來不可或缺的能力,鼓勵家長和教師要推動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會與人合作和培養重視及尊重別人的態度。

教青局稱Schleicher在接近兩個小時的演講中,為本地教育界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啟示,讓與會者深入反思教育的意義。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