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政壇大洗牌

「逼宮」大戲為何不斷上演?
26/08/2018
23378
收藏
分享
「逼宮」大戲為何不斷上演?
「逼宮」大戲為何不斷上演?

澳洲執政聯盟自由黨本周兩度發生「逼宮」事件,結果特恩布爾在第二次未能脫險,失去自由黨黨魁之位,財長莫里森取而代之,並成為澳洲新總理。莫里森今(26)日任命新內閣,早前辭職的達頓重新擔任內政部長,前國防部長佩恩則擔任外長,澳洲政壇再一次洗牌。

澳洲政壇的「逼宮」是指啟用「職位空缺動議」(spill motion),黨內議員通過決議讓黨魁位置空缺,形同是對黨魁的不信任投票。「逼宮」通常在政黨成員認為黨魁帶領該黨向著不好的方向發展,黨魁沒有兌現競選承諾或民意顯示兼任總理的黨魁的支持度持續低迷等情況下發生。

同時,黨魁本身也可以提出「職位空缺動議」。這種情況通常是黨魁希望藉此獲得黨員新的授權,用於弭平黨內反對的聲音。據了解,「逼宮」可以在黨魁在任的任何時間發生,這樣可以令在位者保持警醒。

由於澳洲政治制度採用西敏制,由多數黨領袖出任總理,如黨魁在「職位空缺動議」中落敗,連其總理寶座都會保不住。

有分析指,因為澳洲缺乏政治領導人才,總理難以團結內閣,不少內閣議員都覬覦總理大位。自2010年以來,不論是保守的自由黨還是左翼工黨執政,都發生過黨魁遭「逼宮」的事件,特恩布爾已經是第四位被「逼宮」下台的總理,而此前他就是通過「逼宮」上位。(編輯:譚素敏)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