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深處「穿針」

回顧港珠澳大橋 九年艱辛建設歷程
23/10/2018
42984
收藏
分享
回顧港珠澳大橋 九年艱辛建設歷程
回顧港珠澳大橋 九年艱辛建設歷程
回顧港珠澳大橋 九年艱辛建設歷程
回顧港珠澳大橋 九年艱辛建設歷程
回顧港珠澳大橋 九年艱辛建設歷程
回顧港珠澳大橋 九年艱辛建設歷程
回顧港珠澳大橋 九年艱辛建設歷程
回顧港珠澳大橋 九年艱辛建設歷程
回顧港珠澳大橋 九年艱辛建設歷程
回顧港珠澳大橋 九年艱辛建設歷程
回顧港珠澳大橋 九年艱辛建設歷程
回顧港珠澳大橋 九年艱辛建設歷程
回顧港珠澳大橋 九年艱辛建設歷程
回顧港珠澳大橋 九年艱辛建設歷程
回顧港珠澳大橋 九年艱辛建設歷程
回顧港珠澳大橋 九年艱辛建設歷程
回顧港珠澳大橋 九年艱辛建設歷程

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橋工程在珠海正式動工。 (CFP圖片)

時任澳門行政長官何厚鏵,出席動工儀式。(CFP圖片)

港珠澳大橋澳門段因填海用沙中斷供應,曾推遲竣工日程。

2017年底,港珠澳大橋珠海段主體工程貫通,建設工程轉向橋面和人工島上。 (CFP圖片)

港珠澳大橋造價由原先估計762億港元,大幅超支至1,177億港元。 (CFP圖片)

港珠澳大橋是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大型跨海通道,亦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基建之一;工程構想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香港商人胡應湘曾提出興建連接香港和大陸的橋樑。及至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香港特區政府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希望振興香港經濟,認為有必要盡快建設連接香港、澳門和珠海的跨海陸路通道,以充分發揮港澳優勢,於是由時任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拍板定案,並於2002年向中央政府提出了興建港珠澳大橋的建議。2003年8月,國務院批准開展港珠澳大橋項目前期工作;2009年12月15日,大橋項目正式動工。

全長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其中30公里的海中主體為「橋島隧」結構。兩個約10萬平方米的人工島和長達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構成了島隧主體工程,工程量最大,技術難度最高,堪稱橋樑界的「珠峰」。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經理林鳴指出,在七年建設中,島隧工程在沉管結構、製造工藝、接頭方案、隧道形式等方面實現「四大創新」,並在快速成島技術、深水基礎施工技術、外海沉管安裝成套技術和第三代沉管技術方面取得「四大突破」,創下世界最長、埋入海底最深、單個沉管體量最大之沉管隧道等紀錄。

沉管技術大突破 省15億人民幣指導費

隧道由33節沉管組成,每節重八萬噸,相當於一艘航空母艦。每兩截沉管必須精準接頭,猶如「海底穿針」。這是中國首次在外海建設沉管隧道,團隊一度想聘請荷蘭專家作技術指導,但荷方要價15億人民幣,是中方預算的5倍,遂決定自行探索,最終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外海沉管安裝成套技術,創造500多項技術專利,令中國外海沉管建造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一些新型施工設備,令這些「龐然大物」的安裝成為可能。吊裝重達6,000噸的最終接頭時,出動了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世界最大起重船「振華30」,其單臂固定起吊能力高達1.2萬噸。

人工島建設方案亦十分大膽;將120個巨型鋼圓筒釘入海床,圈出一個島,半年就完工,建設工期節約兩年半,創造世界工程紀錄;同時減少開挖淤泥近千立方米,減小對海域境影響。每個鋼筒都有約18層樓高,圓面面積相當於一個籃球場,重達550噸,相當於一架空中巴士A380客機。

2017年5月2日,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最終接頭由起重船「振華30」吊裝進入海底。 (CFP圖片)

大橋通車最後一塊拼圖 拱北隧道完工

全長2,741米的拱北隧道,是港珠澳大橋珠海連接線的關鍵性控制工程,其中255米的暗挖段建設條件極其複雜,地層軟弱,富含地下水,頂部覆土厚度不足五米,隧道頂部為「全國第一大陸路口岸」拱北口岸,該口岸每天人流量超40萬人次、車流量超一萬輛,施工難度極大。對此,暗挖段在國際上首次採用「長距離曲線管幕+水平控制凍結」暗挖法,以上下疊層超大斷面形式下穿拱北口岸,其管幕長度和凍結規模均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與「山竹」硬抗 港珠澳大橋安然無恙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工程管理部部長李江表示,大橋主體工程防風等級是按照過去120年的風速來建,具備抵抗16級颱風的能力,16級以下颱風絕對保證安全,即使是超過16級以上也未必有問題。上月襲澳的超強颱風「山竹」,令港澳蒙受不小災情,但大橋在風後無損,可見防風設計「靠得住」。

橋樑結構和隧道結構是按抗震來設計,可「頂得住」八級地震,亦可抵抗來往於伶仃洋之30萬噸巨型貨輪之撞擊,保證隧道120年內不變形、不漏水。

評港珠澳大橋效益 本澳旅遊業界:可招徠國際客流

港珠澳大橋通車後,將如何有助於本澳觀光旅遊產業?澳門旅遊業議會理事長胡景光(下圖)認為,大橋能夠帶動國際旅客增長,推動澳門進一步邁向「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目標。

胡景光指出,現時訪澳旅客來源以亞洲地區為主,來自歐、美、加等遠程航線旅客較少。他相信只要港澳政府做好往返澳門及香港國際機場的交通接駁安排,令大橋通車後,從澳門往返香港機場更加便捷,屆時香港機場將彌補澳門機場「國際航線不足」的缺點,為本澳帶來國際旅客人潮。

至於內地旅客,他認為其本身已可通過許多途徑來澳,大橋的開通只是促使他們從搭船改為搭車方式來澳,所以內地旅客增長空間不大。而澳門口岸管理區設有停車場,方便來澳旅客泊車,相信有機會吸引更多香港旅客駕車到訪。

物流業搶商機 籲政府聽取業界意見

港珠澳大橋為澳門帶來更多人流和商機,不過澳門物流貨運聯合商會理事長李國輝認為,政府一直以來疏於和業界溝通,現時亦未有任何關於港澳跨境貨車的措施,如此一來對物流業「恐怕有負面影響」。

李國輝(下圖)早前接受本報訪問,談論物流業界對大橋通車的展望。他表示,因應香港國際機場正在擴建第三跑道系統,預料大橋通車後,本澳的運輸設施一旦無法滿足物流需求,業界可以藉助香港的空運優勢,貨物經大橋來往香港機場及澳門,使運送過程更快捷。

然而物流業界的貨車要如何使用大橋,政府至今仍未作出明確安排。雖然交通事務局已公告港澳跨境私家車澳門配額事項,公司配額有300個;不過李國輝批評,配額要通過抽籤取得、有效期僅一年,這些規定均不利業界。加上港澳兩地環保標準及規定不同,屆時業界需配備哪一種車型才能符合香港環保規定、駛入香港,相關問題在申請配額時都沒有提到。

交諮委倡東方明珠增建立交設施

港珠澳大橋與澳門市區,目前只有東方明珠友誼圓形地一個接駁口,不少聲音擔心通車後將加劇該區的交通擠塞情況。交通諮詢委員會副主席黃承發(下圖)認為,交通事務局應先在東方明珠外圍疏通交通,例如在關閘更好分流車輛,以免關閘的車流一直塞到東方明珠。

交通事務局已開始在外圍多個地點設立交通燈或直接拓寬道路,將來亦會在東方明珠加建天橋或隧道等立交設施。黃承發表示,像圓環這種自律性放行的設施在現時人多車多的澳門已不合時,相比之下立交設施效率高很多。至於中長期的解決方法,當局可在落腳點一帶建設多條散射性道路,通往如新城A區以及第四條跨海通道,料能更有效疏導交通。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