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教路

形體劇場教學手冊
27/04/2018
7271
收藏
分享

藝術的形式多種多樣,身在這個領域中的人自然知曉其奧秘,但普羅大眾又對藝術認識有幾多呢?單論劇場藝術就已難探其水深,各國語言的劇場你可能睇過不少,那麼沒有語言的你又睇過未?「默劇」可能算是小Case,那沒有舞臺的劇場你又看過多少個?以肢體表達為主的形體劇場和「四處皆為舞臺」的環境劇場其實在澳門已經發展了很長一段時間,但大眾對它們的認識還處於懵懂的階段。此次我們請來專注發展形體劇場的莫倩婷(Jenny)帶領我們從劇場小白走向形體大師!

石頭公社成立於1996年,當年在議事亭前地出演探討社會議題的《請客食飯》,奠定了以環境劇場為重點的發展方向。在2001年澳門藝術節出演的作品《拾遺記》是「石頭」首個大型的環境作品,得到恨到的反應,更是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加入到「石頭」中一起感受,一起創作,這其中就包括今日的主角Jenny。Jenny會創作環境劇場,但形體劇場更能激發她的創作網,現在已是澳門研究形體劇場的前沿人物,更以成為了「石頭」的會長,但在當年她對劇場知之甚少,也沒有什麼演出的經驗,因為初次接觸環境劇場的震撼,毅然地加入到「石頭」之中,踏上自己的演藝之路。

Jenny:「澳門雖小但梭角分明,給藝術提供了很多創作靈感。」(李國星攝)

形體劇場是個甚麼東西?

形體劇場簡單來說就是以身體取代語言,不同於默劇,形體劇場可以有聲音、有語言、有對白,只是更傾向以肢體的動作去演繹角色的心理和情緒。早前出演的《天龍》不屬於形體劇場,但Jenny作為其中的形體指導使得整個劇場中多了很多形體方面的元素,其中一幕是在暴風雨之下,九個角色在風平浪靜的舊法院劇場中用肢體清晰告訴觀眾這是一場絕無僅有的傾盆大雨!

怎樣從演員做到導演?

在形體劇場(或環境劇場)中,要從演員變成導演其實並不是遙不可及,因為在排練過程中每個演員都會參與創作。形體劇場追求的是一種沒有語言的共感,可以打破語言的限制,但同時對肢體的表達有更高的要求,需要經歷大量的資料搜集和討論,才能讓觀眾容易理解。每個成員都會畀意見,Jenny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對創作有好多諗法。從小丑想到孤獨,從自閉症想到虛實,《完美的一天》是Jenny很喜歡的一部作品,是從自閉症而來的靈感,又不限於自閉症,Jenny認為每個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一樣的,有的比較類似,有的差異很大,但少數的那些不代表錯、更不會因此而變得虛幻,在採訪中她直言:「就好像我和你,想法就已經很不同。」正是每個人的想法如此不同,才會造就如此色彩繽紛的世界。

《完美的一天》參考了自閉癥患者的一些肢體動力,用衣服的拉扯來表現生活中的壓力。

從零到一學習形體劇場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最困難的是從無到有,形體訓練也是一樣。Jenny覺得形體劇場最需要的就是想象力,不一定需要理性上的明白,更多時候是一種感知,有些畫面雖然不知道它具體的意思,但卻會一直震撼著你。然後是發掘身體的可能,肢體訓練、表演訓練、想象力培訓、身體活動能力和身體創作性都是形體劇場的必修課,「石頭」中的成員都是因為興趣而加入,很多人事先都沒有表演經驗。「創作和參與一個演出,其實就係訓練嘅最好實踐方式。」Jenny認為澳門人並不熱衷於藝術及表演,藝術意識相對較低,她希望更多人可以認識並加入形體劇場,她又表示:「只要去做、繼續做,(形體劇場)會更好的。

澳門觀眾容量少,形體劇場沒有語言的限制,反而更適合向外推廣。(相關機構圖片)

《織.景.物:晚潮》(圖上)是《織.景.物》(圖下)的延伸,一個概念在創作人眼中可以無限發展。

環境劇場是甚麼?

環境劇場最初其實是一個讓表演在任何場所發生、讓表演脫離鏡框式舞臺的概念,它更著重與觀眾的交流。更重要的一點是,環境劇場沒有主角、甚至沒有傳統上角色的劃分,劇場中所有的元素都可自說自話、彼此競爭,不會為了突出演員的表演而壓抑其他劇場元素。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其他遊澳假期資訊

相關資訊推薦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