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專題 教育篇

70年育德育人 鑄國之重器 育時代新人
30/09/2019
18063
收藏
分享

1977年恢復高考後,高等教育招生人數也出現上升

新中國的教育資源首先投入在掃除文盲的工作上,大力推動全國規模的識字教育

根據PISA指出,上海10%處境最不利的孩子,數學成績比美國及很多國家10%最具優勢的孩子更好。

祖父是文盲,父母是初中畢業,而這一代則是大學畢業,這樣的一家三代或許是新中國家庭普遍的情況。很難想像,如今每年有數百萬大學畢業生投入社會,但是在70年前建國之初,全國有80%人口是文盲,當時過低的文化水平,甚至成為民族發展的重要阻礙。

70年來,中國教育發展從確立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到實施《義務教育法》,到全面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任務,新中國的教育普及,已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的水平。建國之初,高等教育入學率僅有0.26%,到今年,高等教育入學率已達48.1%,意味著即將有一半以上適齡人口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發達國家需要200年時間才能走完的歷程,新中國只花了70年,新中國的教育發展不但已是世界矚目的成就,也為世界教育公平進程貢獻了寶貴的經驗。

經合組織教育與技能司司長、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之父Andreas Schleicher 根據PISA指出,上海10%處境最不利的孩子,數學成績比美國及很多國家10%最具優勢的孩子更好。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從成立之初提出「教育向工農開門」,到21世紀提出「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黨和政府始終把促進教育公平作為執政理念、行動目標和政策措施。70年來,中央政府在一個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國家,全面實現了九年制免費義務教育,到2018年,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4.2%,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81.7%,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8.8%,高等教育即將步入普及化階段,人均受教育年限從1949年的1.6年提高到2018年的10.6年。

教育是民族的 科學的 大眾的

公平是教育的第一要務。1949年12月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就確定新中國的教育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教育,其方法是理論與實際一致,其目的是為人民服務,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為當前的革命戰爭與建設服務」。透過這樣的方針,新中國的教育資源首先投入在掃除文盲的工作上,大力推動全國規模的識字教育,所有設施向工農勞動人民開放。1954年到1964年,中國「掃盲」逾億人,文盲率從80%下降到33.58,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文盲率下降到22.81%,1990年降至15.88%,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國的文盲率已降到6.72%。

1986年 《義務教育法》施行

除了掃除文盲,新中國亦不斷擴展各級教育的招生規模,隨著60年代人口爆炸,中國小學的招生人數迅速增加,1965年達到3,296萬人,到1975年普通初中招生人數達1,810萬人,普通高中招生也達到633.1萬人。1977年恢復高考後,高等教育招生人數也出現上升,但同時高中招生人數減少,出現考高中比考大學還困難的局面。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強調要實施九年義務制教育。1986年經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於當年7月1日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採取強制措施保障學齡兒童的受教育權。中國自此走上了依法治教之路。隨著制度更加完善,人民收入提高,全國各級教育發展迎來爆發期。中國的人力資本迅速提升。

從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

今年2月,教育部在2019年第四場教育新春發布會上介紹2018年教育事業發展情況,據統計,全國共有普通高效2,663所,研究生培養單位815個,各種形式高等教育在學規模達到3,833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48.1%,中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而中國高等教育也將從大眾化階段走向普及化階段。而這一跨越,也象徵新中國從人口紅利,邁向人才紅利的跨越。

教育之目的,在「鑄國之重器,育時代新人」,新中國成立70年來,義務教育體制的步步完善,公平教育基本實現,人的價值日益彰顯,透過公平的教育,人們有平等的機會滿足自身的需求,實現與追求自身的價值,而更好、更公平、更有品質的教育,也為國家經濟發展、科技創新、文化繁榮提供了有力支撑,而這正是中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最重要的優勢基礎。

(編輯:李世達)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