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優勢互補 錯位發展

澳門發展證券交易所有可為?
28/11/2019
125114
收藏
分享

港交所創業板前副總監彭沛然強調,澳門交易所的出現,必須要有「買方、賣方與中介人」三個重要成分。

澳門是否成立證券交易所,目前仍在研究階段。

澳門是否成立證券交易所,目前仍在研究階段。「要建立一間成功的證券交易所,過程通常需要數十年甚至近半個世紀的時間」,曾經參與設立香港創業板的彭沛然,在接受本報專訪時堅定地回應。

彭沛然曾經在香港證監會任職,又在香港交易所擔任創業板副總監,參與香港創業板的成立,對交易所及創業板的運作瞭如指掌。談到澳門設立交易所,他根據香港交易所的經驗,強調澳門交易所的出現必須要有幾個重要成分。

一個是投資者,必須研究現時澳門有多少進行投資交易的人士。第二就是要有企業願意上市,給投資者明確的目標。第三個是有沒有所謂的「中介團體」,例如類似投資銀行、股票經紀、相關的法律及會計師事務所等。

這三個成分,簡單來說就是買方、賣方與中介人,彭沛然認為,這三個基本成分組成,才能有好的交易「氣候」:

有否足夠的投資者?

雖然成熟的投資市場是以機構投資者為主,但作為起步,反倒可以看看當地市場是否具有自身條件。根據澳門金管局每年所做的《證券投資調查》報告,澳門居民的境外證券投資在過去十年呈現倍數增長,從2009年的1,163.03億元(澳門幣,下同),增長至今年6月30日統計的8,083億元,增長5.9倍。

光大新鴻基證券分行部高級副總裁江紹田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其實澳門本身具備一定的股票投資者,許多投資者都比較資深,每月交易量數以億元計。基本上投資者遍布各個階層,但以高資產淨值的客戶較多,偏向「穩陣」、長線投資。「澳門居民富裕,澳門投資者投資金額都不細,其實澳門是有一定(投資市場)的需求」他說。

兩方面的數據顯示,澳門居民開始有能力,也有意願增加證券投資的金錢投入。加上澳門沒有外匯管制,資金往來自由,境外資金進入成本低,若有吸引力足夠的投資目標,澳門也具吸引機構投資者的條件。

有否足夠的企業上市?

澳門地方小,經濟模式單薄,八成以上的收入來自博彩業,別的企業規模有限,數量也不多,若光靠本土企業,要尋找合適上市的公司實在有限。然而,若能放眼於內地的企業,那又是另一番光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經管學院執行副院長、校長講座教授張博輝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內地交易所的上市方式是「審批制」,中小企業整體上市時間十分漫長,而要在香港上市,則需要滿足香港證券法律法規的要求,對中小企業來說有一定難度。張博輝猜測,提出設立澳門交易所的想法,目的就是為了填補這一方面的空缺。「在現時市場發展需求和政策需要環境下,澳交所是一個期待」張博輝說。

有否充足的專業人才?

澳門的地域特徵比較小,若要成立證券交易所,需要的資源非常多,首先是人力專才資源。張博輝指出,由於金融業是一個服務業,需要很多投行、證券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及法律諮詢公司等等,讓一系列服務證券市場的機構去服務顧客。不過,澳門自身亦存在獨特優勢,首先是葡語國家的聯繫。可能會獲得葡語系國家投資者及公司,通過澳交所進行投資和融資;其次是背靠大灣區,從政策、市場及技術上都能獲得比其他城市更好的資源;再者是澳門的國際化、資金出入自由,可吸納外國資金流入澳門,以上種種獨特優勢都是其他內地城市不能媲美的。(編輯:李世達)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