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殖民元素熱話看青洲山保育
23/07/2020
20546
收藏
分享
從殖民元素熱話看青洲山保育
從殖民元素熱話看青洲山保育

日前,有意見建議更改本澳舊有具殖民元素的街道名,期望從而增強市民的國家認同感。有關言論頓時引起社會熱議,甚至連香港媒體亦有報道。市政署後來回覆傳媒表示,街道名稱已沿用多年,是歷史的產物,也已經為居民所熟悉,並沒有更改舊有街名的計劃。

說起殖民元素,無可否認的是澳門曾經是葡萄牙殖民地,小城的大街小巷都保留了不少葡國建築物及元素,才造就了澳門中西文化交流的獨特氛圍。澳門歷史城區能夠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創意城市網絡(UCCN)美食之都,就是有賴殖民元素。因此,如果將昔日的葡國元素抹去,不但糢糊了一大片澳門的昔日歷史,亦削弱了澳門旅遊多元化的內涵。

提到本澳的殖民元素,讀者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大三巴牌坊、主教座堂、玫瑰堂等聞名遐邇的葡國建築。但其實青洲山在葡萄牙把澳門作為殖民地時期,山上的宗教和軍事活動相當頻繁,先後建有修道院、哨站和碉堡,非常具有歐洲建築特色,而且山上更有全澳唯一一棵血桐古樹,已有220年樹齡。近年,青洲山漸漸被周邊崛起的住宅、學校及停車場所包圍,隱沒於石屎森林之中,成了被人忽略的一段殖民歷史。

文化局早年就將青洲山評定為不動產,然而修道院卻處於長期遭霸佔的情況,結果十多年以來,山上出現非法開墾種植、亂扔垃圾、經營非法廢車場、僭建外勞宿舍及破壞山體加裝健身設施等問題,令這座見證本澳百年歷史發展的小山被破壞得殘破不堪,由於業權問題複雜,青洲山一直得不到妥善保育,令不少熱愛文物人士嘆息。

文化局去年已開展強制保養青洲山程序,要求業權人對避靜院進行維修保養工程,當局應與業權人商討,在修復山上歷史文物的同時,可將青洲山打造成類似台北松山文創園區,兼具旅遊、文創及文化歷史研究的綜合體,既能保育歷史文物,亦能吸引旅客及市民到青洲區消費,帶動區內生意,同時令下一代透過實地考察,深入研究本澳歷史、人物和景物,提升家國情懷。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