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自白

我的黑膠時代
16/08/2016
50667
收藏
分享
我的黑膠時代
我的黑膠時代
我的黑膠時代
我的黑膠時代
我的黑膠時代
我的黑膠時代
我的黑膠時代

近年黑膠熱回歸樂壇,甚至好賣過CD,當然有人只為炫耀品味,但亦不乏「真心膠」,如「膠齡」已經超過30年的張佩承(Humphrey)就收藏逾2,000隻黑膠碟。他謙稱說不上是狂迷,但對玩「膠」甚有要求,不光聽舊歌感受人性化的音色,更是藉黑膠懷緬逝去時光。

非常愛惜每隻黑膠的Humphrey,不會隨便在普通的唱盤播放珍藏。(李國星攝)

既是唱片騎師、節目製作人,又是爵士樂隊的色士風手的Humphrey,迷戀黑膠早在30年前開始。「小時候沒有CD,我是聽黑膠長大。」愛上那個光輝年代的他,欣賞當年音樂人認真製作的態度,以及近乎完美的音色,黑膠亦記錄了值得回味的故事。20多年前初戀女友遠赴美國唸書,給他留下許多黑膠和錄音帶,David Sanborn的《A Change of Heart》便是其中一張。後續如何,他沒多講,只輕描淡寫地說:「黑膠潛藏的不光是音樂,還有回憶。」

從封套拿出黑膠碟時,要避免手指接觸到唱片表面,用指尖輕托邊緣即可。

旅行尋黑膠

縱使昔日科技不發達,卻造就完美的音樂。以前的樂隊為出唱片,會自費租錄音室,連續做足16個鐘,一彈錯便要重頭來過。沒有電腦幫忙剪接,製作人和歌手必須全神貫注錄製唱片。「就算現在最頂級的樂手也比不上以往的靚聲了。」他只要在網絡上聽到心儀的歌曲,便盡可能找回原裝CD或黑膠。電子檔和黑膠的音質到底差在哪兒?Humphrey即場播放了《鄧麗君15週年》的〈小城故事〉,聲音細膩悅耳,間奏的樂器聲,恍如置身錄音室現場,只有親耳聽過才知分別。

擁有逾2,000隻黑膠的他,無論是古典樂、爵士樂,還是粵曲,全都珍而重之地放在家中。玩黑膠可平可貴,生產商首批壓印出來的「頭版」黑膠,聲音與原聲母帶最似,可賣一萬元以上,受不少黑膠迷追捧。Humphrey可算是理性分子,寧願花錢學音樂,也不想為了收藏頭版,浪費過多時間和資源。最多到外國旅行時順道到黑膠店尋寶,找些土產樂隊的唱片,當作給自己的手信。

只要聽到David Sanborn的《A Change of Heart》,Humphrey就會想起酸甜的初戀回憶。

譚詠麟、彭羚和鄧麗君的黑膠唱片是不少黑膠迷的收藏之一。

收養流浪孤兒碟

色士風好手Kenny G的成名作《Duotones》,是Humphrey年少時死慳死抵,在渡船街「何湛唱片電業行」買來。「老闆娘說以前人人都會買黑膠聽歌過年,生意多到團年飯也沒空吃」。不過,80、90年代CD出現後,該店已沒再售賣黑膠轉賣家電了。黑膠失勢,加上空間狹窄不便收藏等原因,大批黑膠頓成孤兒流落街頭。專一的Humphrey對黑膠不離不棄,他曾在路邊垃圾桶發現優質的鄧麗君黑膠,也接收過朋友的大批「棄嬰」。

風水輪流轉,近十年黑膠東山再起,新手想試可以先從中低階的黑膠唱盤開始,如「Audio-technica」、「Pro-Ject」或「TEAC」等品牌均推出易於控制的入門機,價格約1,200至5,000元不等。聽黑膠跟聽MP3不一樣,無法精準揀選歌曲,只能憑感覺把唱針放置在唱片上,「與其揀來揀去,不如直接從頭聽到尾吧」。Humphrey直言人們只愛快餐,已經逐漸忘記全心投入、慢下來聆聽的妙處。

Humphrey(左二)對爵士樂情有獨鍾,也是出色的色士風手。

錫「膠」如愛人

想不到別人眼中的垃圾,今日卻買少見少,價格也不菲。Humphrey向入門新手分享幾個買碟貼士,因為歐美地區的溫度、濕度得宜,加上前主人大都很惜用,所以於其購入的黑膠都保存得較好。他對著燈光轉了轉手上的唱片,謂:「碟面亮身,可知播放次數少,唱針也不會刮到變啞色。」如果碟面的花痕未深及坑槽,音質大概沒甚麼問題,可以入手。若買到布滿油漬或塵埃的二手黑膠,可用洗碟專用機清洗,或以牙刷和清潔劑刷洗晾乾即可。

他形容保養黑膠就像愛錫伴侶,方法簡易,雖然不知最後能否共諧連理,只要好好對待,就算「分手」,它將來的伴侶也會感激你。家人會否因Humphrey的愛被分薄而呷醋?他笑道:「其實黑膠幾佔空間,家人也稍有微言,唯有互相遷就罷了。」如果數量達至頂峰,他也樂意公諸同好,送給懂得珍惜的人,總比放在迷你倉等待年月過去或被火燒毀來得好吧?

「Pioneer」出產的入門機,放上唱片便會自動播放,適合黑膠初哥。

「邊度有音樂」是澳門少數能買到黑膠的地方,可惜上月已結業。(相關機構圖片)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