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者剖白經歷

輕生念頭 如何解救?
24/03/2022
43525
收藏
分享

「這一兩年我自殺過三次,有跳樓、食藥同鎅手。」曾自殺三次的Zoe說第一次選擇在大學跳樓,當時連遺書都寫好,社交媒體上也有出貼文暗示要離開這個世界,在跳下去的前一刻有一個很壯的女生經過,把她抱回來,不讓她做傻事並大叫求救,才把她的命撿回來。

【本報記者鄧穎莊、梁佩茵報道】

抑鬱症聽得多,但當發生在自己身上,那就完全不同。Zoe指當時已有一段時間抑鬱,也沒有求助或接受心理輔導,初次向家人傾訴時感到不被接受和愕然,因為家人認為已給予了她很好的生活條件,不理解為甚麼會發生在自己女兒身上。

每一天的工作循環,忙碌後的失落和空虛感,獨自在家時,就會有很多負面想法出現,種種的因素促成了之後的不好的念頭。

陪伴和接受 比甚麼都重要

「想自殺從來都沒有觸發點或導火線的。」她說,無論是否因為抑鬱症病發,想死的念頭一直都存在,腦海深處會覺得自己不配擁有美好的世界,加上大學的人際關係、學業壓力,以及社會氣氛,令自己感到厭倦,但向別人伸手去「求救」已可幫助到自己暫時掙脫困局。

「我有一個朋友,她會用自己的方法,就是會陪著我,甚麼都不說,等我想說的時候再說。」比起加油、努力等打氣說話,問候、關心來得更重要。

Zoe說,抑鬱症患者最需要的是陪伴和接受,而不是道德綁架他們,意圖把他們「改邪歸正」,一句萬能的「你已經做得很好,我會在你身邊陪著你。」至少讓她覺得世界是有些少溫暖的。她亦指,抑鬱症從來不是一個怪病,飽受這個困擾的人很多,只要願意透露一點點訊息給身邊的人,就已是求救的信號。

留意身邊人發出的信號

澳門明愛生命熱線輔導員陳潔萍稱,她所接觸的個案小至十多歲,大至60多歲都有,2020年有約10,000宗求助個案。2021年增至約有12,000宗,有輕生念頭的有294宗。她提到,想要自殺的人其實輕生念頭存在已久,基本上會有跡可尋。或許最明顯的就是人的狀態和反應與以往不同,例如以往都是比較活潑開朗,突然變得比較沉默和低落;積極地要完成所有事情,包括一直未有完成、未有下定決心去做的事;突然送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給人等等,都是一個特別訊息。

澳門明愛生命熱線輔導員陳潔萍

作為身邊的人要如何作出適當的開解?陳潔萍稱相比起「加油、鼓勵、無問題、一定要支持住」等被慣用鼓勵的字句,陪伴聆聽往往是更加有用。其實就是保持陪伴的心態,願意去聽他講,讓他知道有情緒並不緊要,總會有對象可以陪伴發洩和面對。事實上不少受情緒困擾的人,他們會認為「我已經好努力咁支持住,但你仲叫我要努力,係咪即係我仲唔夠努力?」,甚至會質疑自己還不夠好的想法,加重負面情緒。

青少年易受影響 報道須謹慎

現今社會網上資訊渠道多,對於自殺報道也很容易接觸到,尤其是一些比較不尋常、特殊的自殺新聞,會更加容易惹人注目,一不留神可引致「維特效應」(即自殺模仿,定義為參照知名的自殺方式或特定人物的自殺方式所進行的自殺行為)。世衛對媒體曝光自殺案有相關指引,包括不要將自殺予以光榮化或煽情化等

澳門基督教青年會學校輔導服務主任幹事黃秋雲

過多的自殺報道事實上會渲染整個社會氣氛,尤其是年輕一輩易受影響。澳門基督教青年會學校輔導服務主任幹事黃秋雲認為,現今部分青少年不太掌握生死的概念,過多詳細的報道會令他們模仿,以傷害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因此需要更多的防治工作讓青少年認識自己的心理健康及或心理狀況。當學生有問題時如果及時得到家長適當的回應,有被得到認同或支援的感覺,對於處理情緒有很大的幫助,可減低自殘或自殺的念頭。

情緒受困擾,可致電社會工作局24小時輔導熱線2826 1126或澳門明愛「生命熱線 」2852 5222 求助。

婦聯為協助政府強化預防心理及情緒問題,開辦心理治療中心,向居民提供心理治療與輔導服務,促進居民身心健康。

青少年企圖自殺個案上升 社工籲多關心聆聽身邊人

資料顯示,去(2021)年本澳共有60宗自殺死亡個案,較2019年的67宗自殺死亡個案有減少,其中35歲至44歲這個年齡層自殺死亡個案最多;企圖自殺方面,去年共有186人企圖自殺,其中15至24歲企圖自殺的人數最多,有63人,這個數字在2019年只有24人,說明青少年企圖自殺的問題近兩年更為嚴重。

註冊社工吳超偉指出,疫情後本澳自殺或企圖自殺個案有上升趨勢,可能因疫情期間大眾的心理素質、生活壓力、工作環境等都有所變化而導致自殺或企圖自殺的個案變多。

凌晨時分較為脆弱

吳超偉稱,近期經媒體報道的自殺個案大多都選擇於凌晨時分自我了結,站在專業角度看,因為凌晨時分是人較脆弱的時候,所以有輕生傾向的人士較多選擇凌晨時分,令社工群體感到十分擔憂。他又呼籲大眾多關心身邊人,有情緒煩惱時,應尋求朋友或社服機構支援,社會上亦應構建堅固的社區保護網,以支撐有輕生傾向的群體。

明愛「生命熱線」服務主任吳麗英稱,當身邊人有自殺念頭時,其實會有信號,如在社交平台透露了結生命的想法、對世界很絕望、交代身後事等,近年各社會服務機構都開始向大眾灌輸關心身邊人的意識,以及如何識別身邊的人是否有情緒問題,並教育大眾身邊人有自殺信號時該如何處理。她又稱,不妨多聆聽身邊人的想法,不要急著否定、批評對方想要結束生命的想法,而是先聆聽對方講述自己的想法,如為何絕望、為何想要自殺等,當有人願意聆聽企圖自殺者的想法時,可能可以幫他減輕內心的痛苦。

經濟變化或令家庭負面情緒增加

近年企圖自殺的青少年數字有所上升,菜農子弟學校校長王國英指,近兩年受疫情影響,經濟環境有所變化,家長工作不穩定可能令家庭產生負面情緒,家人相處時間增加,可能引來糾紛,導致家暴發生,青少年感受到家庭中的負面情緒,沒有合適的渠道宣洩,就可能會產生結束生命的念頭。另外,疫情下面授時間減少,老師或駐校輔導員與學生接觸的時間減少,令輔導員及老師難以輔導、開解學生,並且多項活動因疫情停辦,學生宣洩情緒的渠道減少。再加上現在青少年多從網絡上獲取訊息,有時可能會獲得一些不良訊息,此時沒有人引導的話青少年可能容易產生負面想法。

王國英又指,近兩年出現自我傷害行為的學生年齡有下降趨勢,以前較多為中學生,但現在小學生亦會出現自我傷害行為,而學校作為教育機構不可能熟視無睹,一旦發現相關個案,會即時啟動應急機制,將相關學生轉介至教青局,另外,停課期間,老師會與學生保持聯繫,時刻關注學生情緒,令學生感受到關心,降低產生負面情緒的可能。他又指,學校對駐校輔導員的要求為不要等個案主動尋求協助,而是輔導員主動與學生交流,並在交流過程中通過觀察等,發現潛在個案並主動關心,教青局及社工局亦應為駐校輔導員增加更多溝通、觀察技巧等的培訓。

「自殺是很複雜、非單一原因造成的事件,不一定是疫情影響,可能有很多原因。」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副秘書長兼輔導員古慶祥直言,目前社會上對精神疾患大多持有負面印象,令青少年不願求助或不願讓他人知悉自己的心理狀態。

古慶祥稱:「青少年的(情緒)問題從來不是學校或社服機構可以單一方面處理。」所以家人的陪伴有時候比社服機構等更為重要,他期望大眾可以抱有同理心關懷身邊人,當身邊人有情緒或心理問題時,可以減少責罵,多一點關心、聆聽,此為預防自殺重要的一步。

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副秘書長兼輔導員古慶祥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