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博愛之精神 以天下為己任

孫中山誕辰150周年紀念
11/11/2016
27468
收藏
分享
孫中山誕辰150周年紀念
孫中山誕辰150周年紀念
孫中山誕辰150周年紀念
孫中山誕辰150周年紀念
孫中山誕辰150周年紀念
孫中山誕辰150周年紀念
孫中山誕辰150周年紀念

明日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紀念日,內地及港、澳都分別舉行紀念活動。中共將於今日上午10 時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演講。活動規格之高,前所未有,體現出在新的發展階段及兩岸關係背景下,中國官方愈來愈重視紀念孫中山的現實意義。

南京中山陵。( CFP圖片)

孫中山1911年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滿清政府,創建中華民國,成為中國推動民主共和革命的第一人。雖然內地官媒及學界對於中華民國,甚至「辛亥革命」的歷史評價不一,但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官方主導的主流評價中,孫中山一直被稱為「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他所提倡的三民主義,包括民族獨立、民權自由及民生幸福,得到先後數任中共最高領導人的高度肯定。孫中山為在中國推行革命,曾提出「聯俄容共」政策,亦正因如此,中國共產黨人對他懷有敬意,並自稱是孫中山先生「本博愛之精神 、以天下為己任」的革命事業繼承者。

1985年,鄧小平晉謁南京中山陵。(互聯網圖片)

2005年,連戰成為國共內戰結束後首位拜謁中山陵的國民黨主席。 (互聯網圖片)

不同中共領導人解讀孫中山

毛澤東在1949年之前一直對孫中山推崇有加,他曾多次撰文,盛讚孫中山提出的「三民主義綱領是對中華民族最偉大的貢獻」。但在1949年後, 隨著反右、文革等運動興起,毛澤東對孫中山的評價不再全是褒揚,中國的文化界亦出現不少對「辛亥革命」批評的聲音。尤其針對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雖「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卻未能實現「平均地權」,引來不少學者質疑孫中山的階級出身。

文革結束後,中國迎來改革開放。時任中國最高領導人鄧小平高度重視孫中山研究、紀念及宣傳,並於1981年主持辛亥革命70周年大會。鄧小平曾對文化界人士說,「有些關於孫中山的文章北京不便發表,可以在香港發表」。文革後學術界自此開始對孫中山及「民國史」提出更多開放、積極的評價。

1996及2006年,江澤民、胡錦濤先後兩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參加孫中山誕辰紀念活動。江澤民曾稱讚孫中山、毛澤東和鄧小平「是三位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

2011年,習近平、胡錦濤、江澤民出席辛亥革命100周年紀念大會。 (互聯網圖片)

兩岸共同接受的「符號」人物

孫中山策劃領導革命,他對於國家的理想和信念吸引眾多海外華僑為資助革命慷慨解囊,他的名字在全球華人中擁有威望。1949年後,兩岸隔海而治,在台灣,孫中山被尊稱為中華民國「國父」,他的肖像至今仍高懸在台灣「立法院」內。但解嚴後的台灣,在經歷了一系列政制發展及政黨輪替等變化,民眾的國家民族認同發生微妙轉變,在台灣年輕一代眼中孫中山的形象逐漸淡化。但是,孫中山作為兩岸能共同接受的唯一重要「符號」人物,研究、紀念孫中山對未來兩岸關係發展仍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