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支持、托育服務及生育文化重塑
02/05/2025
2046
收藏
分享
從經濟支持、托育服務及生育文化重塑

2025年度施政報告創設育兒津貼: 計劃由2026年起向澳門永久性居民中3歲以下嬰幼兒, 每月發放1,500澳門元,每年合共18,000澳門元津貼; 出生津貼調整至6,500澳門元,加強對新生兒家庭的經濟支援,鼓勵生育。

這政策的出台主因是澳門生育率低迷乃多重社會結構矛盾的體現,需以系統性政策重塑生育友好環境。以下從經濟保障、托育支援與文化重塑三方面提出具體政策建議:

一、建立階梯式育兒經濟支持體系:針對住房與育兒成本過高的核心痛點,可實施「公屋優先+育兒現金補貼」雙軌制。將生育子女數納入公共房屋分配評分標準,每生育一胎加權10%-15%。稅務結構改革:將子女撫養支出納入所得稅抵扣項目,實施累進式扣除額(首胎扣減15%、二胎25%、三胎40%),形成長效激勵機制。

二、構建「普惠+彈性」托育服務網絡:擴充公共托育供給:在每個堂區設立至少2所公立全日託中心,提供12小時延時服務,收費控制在家庭月收入5%以內。 創新彈性工作制度:立法保障育兒階段員工每日1小時彈性工時、每年6天育兒假,同步建立「在線託管平台」整合社區托育資源,形成公私協作的照護網絡。

三、推行性別平等導向的生育文化重塑:增加男性育兒責任,將現有的父親待產假增加到14天為不可轉讓育嬰假並配套父親專屬育兒培訓課程。 培養正確生育觀念:資助製作展現多元家庭形態的影視作品,在教育體系納入「生命教育」課程,將生育決策從個人考量轉化為社會共同責任。透過制度性引導,可逐步改變「生育=女性犧牲」的社會認知,建構更具包容性的生育文化。

澳門生育問題的破解,需超越碎片化福利補貼思維,轉向「經濟保障—服務支持—文化重塑」的立體長期政策架構。唯有當生育從家庭私領域抉擇轉變為社會共擔的公共事務,方能根本扭轉「不願生」的結構困境。這既需要未來政府主導的資源投入,更需企業、社區與公民社會的共同參與,最終形成可持續的生育支持生態系統。

滙青研社會長 梁偉明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