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保祿總院遺址(大三巴牌坊)不僅是澳門的精神地標,很多市民及遊客所不知道的是,這裡更是一處記錄早期全球化歷史的重要考古現場。近年來,該遺址出土的大量瓷器殘片,成為重構澳門在世界貿易網絡中地位的關鍵實物證據。這些跨越數世紀的物質遺存,不僅揭示了這座曾為遠東首所西式大學的宗教與教育中心內精英階層的生活樣貌,更具體而微地印證了澳門在16、17世紀作為東西方貿易中轉站的獨特角色。
 2010至2012年在聖保祿總院遺址的考古工作相關簡報,於2019年正式發佈,讓該次考古發掘的成果得以公開。(關俊雄提供,摘自「 澳門記憶 」文史網)
2010至2012年在聖保祿總院遺址的考古工作相關簡報,於2019年正式發佈,讓該次考古發掘的成果得以公開。(關俊雄提供,摘自「 澳門記憶 」文史網)
遺址新觀:東西方文明的生活交匯點
聖保祿總院(Colégio de São Paulo,舊譯聖保祿學院)作為耶穌會在遠東的總部,其意義早已超越單純的宗教場所,而是融合宗教、教育與文化的綜合性樞紐。這一點在其考古價值上體現得尤為明顯——不同於常規的商業遺址,這裡出土的文物生動再現了當時活躍於此的國際社群生活面貌。2010至2012年,澳門特區文化局委託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對聖保祿總院的部分區域進行考古勘探發掘,先後在不同探方內共發現15處灰坑遺跡,在這些遺跡及晚期地層出土大量重要考古文物。其中,以瓷器殘片數量最多,包括從中國景德鎮民窯生產的、外銷至歐洲的克拉克瓷。 慶祝耶穌會來澳傳教周400年,澳門聖若瑟修院收藏,澳門文獻信息學會提供。(摘自 「澳門記憶」 文史網)
慶祝耶穌會來澳傳教周400年,澳門聖若瑟修院收藏,澳門文獻信息學會提供。(摘自 「澳門記憶」 文史網)
商教同體:全球視野下的消費圖景
為在遠東維持生活與推動傳教,耶穌會面臨著巨大的經費壓力。來自教宗與王室的撥款不僅微薄,且常遲滯不到,迫使原本志在傳教的會士不得不向商業領域靠攏。他們憑藉對東方語言的掌握及積累的社會關係,獲得了商界的準入資格,甚至成為商人積極合作的對象。聖保祿遺址出土的大量外銷瓷片,證明了耶穌會士與海上貿易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勾勒出他們作為「商教共同體」的獨特歷史軌跡。
實物印證:澳在全球貿易版圖中角色
作為中國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出口商品,瓷器的流通軌跡直接反映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規模與網絡結構。在聖保祿遺址發現的眾多瓷器碎片,正是澳門與全球貿易鏈緊密相連的實物見證。憑藉葡中之間的特殊商貿協議,澳門一度成為中國瓷器、絲綢等商品輸往歐洲及美洲的關鍵中轉站。這些看似零碎的瓷片,實則勾勒出澳門在跨太平洋貿易體系中不可取代的核心地位。
聖保祿遺址出土的瓷器及其相關考古發現,為學界理解澳門在早期全球化進程中的角色提供了堅實物證。這些遺存不僅印證了澳門作為東西文化交匯點的平台功能,更確立了其作為全球貿易網絡關鍵樞紐的歷史定位。通過「以物證史」的研究路徑,人們得以清晰看見:在連接亞洲與世界市場的海上絲路中,澳門始終扮演著舉足輕重的歷史角色。
 在聖保祿總院遺址中發現的克拉克瓷盤。(引自朱岩石等:《 澳門聖保祿學院遺址2010-2012年考古發掘簡報 》,《 文化雜誌 》(澳門)2019年(總第105期))
在聖保祿總院遺址中發現的克拉克瓷盤。(引自朱岩石等:《 澳門聖保祿學院遺址2010-2012年考古發掘簡報 》,《 文化雜誌 》(澳門)2019年(總第105期))
(本文部分內容引自關俊雄所著之《透物見史:聖保祿總院的考古發現與瓷器貿易》,摘自「澳門記憶」文史網)
 
            









 
                                     
                                     
                                     
                                     
                                     
                                     
         
                             下載APP
 下載APP